[发明专利]热射线反射玻璃无效
申请号: | 94113361.3 | 申请日: | 1994-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54C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12 |
发明(设计)人: | 藤泽章;乘松穗高;山口淳;安宅功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3C17/25 | 分类号: | C03C17/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范明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线 反射 玻璃 | ||
本发明涉及用于建筑、汽车和其它运输工具有热射线反射玻璃。
近年来,具有低的可见光和太阳辐射的透射率的热射线反射玻璃,已经扩大到用作建筑和汽车的玻璃窗以减少直照日光的热,降低空气调节器的负担,保密和改善外观。热射线反射玻璃的制造是用物理装置,如溅射,在玻璃基底上形成金属膜或金属氮化物膜,或通过将含有金属化合物的成膜溶液喷雾到已被加热到金属化合物热分解温度以上的玻璃基底表面上而形成金属氧化物膜。从生产成本、镀膜的耐久性等考虑,后一种方法比前一种方法优越。但是,由这种方法获得的热射线反射玻璃很难使可见光透射率和太阳辐射透射率降低到一定水平以下,而这种水平取决于镀膜组合物。
在这些情况下,正如JP-B-63-3273(本文使用的术语“JP-B”意指经审查的日本专利公开)描述的,已知含有钴和镍的金属氧化物的镀膜作为镀膜能适当地降低可见光透射率等。
然而,JP-B-63-32736中公开的在导电制品中所用的镀膜的表面电阻率小,因而电磁波反射性高,当用作建筑的热射线反射玻璃窗时,引起邻近房屋TV图象的重影,尤其在城镇和市区实际应用时具有缺点。
根据这些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热射线反射玻璃,其镀膜层具有的电磁波反射性降低到在使用时不会引起问题的水平,同时保持了含有氧化钴和氧化镍的镀膜所具有的一定范围的光学特性,还呈现出极好的耐久性。
本发明涉及的热射线反射玻璃包括玻璃基底,在玻璃基底的表面上有一层含有氧化钴和氧化镍的镀膜。
镀膜层具有如下特征:
(1)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镀膜的表面电阻率不小于104Ω/方,厚度不小于10nm,镀膜中的钴含量按每单位面积的总金属含量计为60~90%(重量),和镀膜中的镍含量按每单位面积的总金属含量计为10~40%(重量)。
(2)本发明的第二方面,镀膜还含有至少一种选自钛、钒、铬、锰、铜和锆中的金属氧化物,它的表面电阻率不小于104Ω/方,厚度不小于10nm,镀膜中的钴含量按每单位面积的总金属含量计为60~89%(重量),镀膜中的镍含量按每单位面积的总金属含量计为10~39%(重量),以及镀膜中选自钛、钒、铬、锰、铜和锆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含量按每单位面积的总金属含量计为1~30%(重量)。
(3)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镀膜还含有氧化铁,其表面电阻率不小于104Ω/方,厚度不小于10nm,镀膜中的铁含量按每单位面积的总金属含量计为1.0~4.5%(重量)。
(4)本发明的第四方面,镀膜的表面电阻率不小于104Ω/方,厚度为10~70nm,主要由含有氧化钴和氧化镍的具有尖晶石结构的氧化物组成,反射色调从所述镀膜反面的所述热射线玻璃一面看是绿色的。
图1表示在耐酸试验前后按镀膜的每单位面积总金属含量的钴含量与可见光透射率变化之间的关系曲线。
图2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热射线反射玻璃的示意横截面,其中数字1表示玻璃基底,数字2表示镀膜。
本发明的热射线反射玻璃可按下方法生产,该方法包括将成膜溶液施加到玻璃基底上,成膜溶液含有用于构成镀膜组分的钴化合物、镍化合物和其它化合物,玻璃基底的温度保持在不低于这些金属化合物的热分解温度以形成金属氧化物膜。更具体地说,该方法可通过在浮法玻璃的玻璃生产线的熔融成形后将成膜溶液喷雾到保持在高温下的玻璃上而实现。
施加成膜溶液的玻璃基底的温度优选地为350~800℃。
钴化合物的实例包括钴(II)或(III)的乙酰丙酮盐、乙酸钴、氯化钴、硼酸钴、硫酸钴、苯甲酸钴、溴化钴、硝酸钴、氟化钴、碘化钴、草酸钴、磷酸钴、亚磷酸钴和硬脂酸钴。
镍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二丙酰甲基镍、二丙酰丙酮镍、乙酰丙酮镍、乙酸镍、溴化镍、氯化镍、氟化镍、氟硅酸镍、硝酸镍、甲酸镍、氢氧化镍、碘化镍、硬脂酸镍、氨基磺酸镍和硫酸镍。
在这些镍化合物中,优选的是二丙酰甲基镍和/或二丙酰丙酮镍,它提供的镀膜具有令人满意的外观并且在有机溶剂如醇类、甲苯和二甲苯中具有令人满意的溶解度。
乙酰丙酮镍形成的镀膜具有进一步改善的外观,也可优选地用于本发明。由于乙酰丙酮镍在有机溶剂如醇类、甲苯和二甲苯中的溶解度小,因此它优选地是以有机溶剂中的悬浮液形式试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133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