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燃、可热成型的聚碳酸酯/聚醚酰亚胺类树脂的共混物在审
申请号: | 94115303.7 | 申请日: | 1994-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80A | 公开(公告)日: | 1995-05-31 |
发明(设计)人: | P·D·赛伯特;R·H·格雷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电气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K3/22;B32B2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元金,吴大建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燃 成型 聚碳酸酯 聚醚酰 亚胺 树脂 共混物 | ||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模制组合物,更具体地说,涉及可热成形的组合物,它们是聚碳酸酯和聚酰亚胺树脂的共混物。
很多应用领域,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应用领域要求能阻燃的热塑性工程塑料。聚醚酰亚胺、聚碳酸酯、硅氧烷-聚醚酰亚胺共聚物、有机聚硅氧烷-聚碳酸酯共聚物和它们的复合物已被用来作为模制飞机和汽车零件以及导线绝缘材料的原料树脂。它们除了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外,还具有良好的阻燃性。例如,可参见美国专利4,673,708、4,629,759、4,548,997、4,468,506、4,387,193、4,390,665、4,268,429和3,334,154。
目前所用的热塑性工程塑料的阻燃性、耐用性和可热成形性各不相同。其中许多已不能满足用作运输机内部结构材料的阻燃性通行标准的要求。这些标准收录在1986年修订的美国联邦法规条例第14项的第25部分一适航性标准-运输机中。(参见51联邦登录号26206,1986年7月21日和51联邦登录号28322,1986年8月7日)。可燃性标准以俄亥俄州立大学提出的量热试验为基础。这些试验可参见上引的修订的联邦法规条例第14项的第25部分。其它可满足上述标准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当所要求的热成形温度范围超过聚合物树脂降解的温度范围时,则不是在所有情况下(例如制造某些层压板时)均能进行热成形。
在1991年6月18日提交的共同未决美国专利申请S.N.716,940(已转让给本申请的受让人)中描述了可以热塑模制各种制品的聚醚酰亚胺、硅氧烷-聚醚酰亚胺共聚物和聚碳酸酯或聚酯-碳酸酯共聚物的三元共混物,这些制品具有对于用作飞机舱内部件、汽车部件、导线绝缘材料等非常重要的物理和化学耐性。尤其是这种三元共混物在阻燃性和延展性方面有意相不到的改善。此外,所述的某些三元共混物可满足或超过飞机舱内部件所要求的严格的可燃性标准。但是,例举的共混物(不包括含聚酯-碳酸酯共聚物的成分)通常不能用于与其它聚合物树脂膜(如聚偏氟乙烯(PVF)膜)进行层压热成形。PVF的层压要求基板的热成形温度低于约200℃,以避免损坏PVF膜。事实上,在共同未决申请中所述的共混物至少要求含60%(重量)聚醚酰亚胺成分,这就排除了这种共混物的热成形性。
很明显,对具有良好阻燃性、延展性和热成形性的热塑性工程塑料的需求是持续存在的。航空工业特别需要在延展性、耐溶剂性和阻燃性上比较均衡的可热成形的合成聚合物组合物。在某些应用中,对于用PVF敷合的树脂基材的需求特别大。这些基材必需能够挤成片材,能用PVF敷合并在低温下热成形,以避免PVF敷层的降解或脱色。
选用本发明的树脂共混物以满足上述的工业需求。下文将全面描述本发明共混物的其他优点。
本发明包括一种可热成形的模制组合物,它包括下列各成分的共混物:
(a)选自聚碳酸酯树脂和聚芳基化物(polyarylate)树脂的芳族热塑性聚碳酸酯树脂;
(b)具有式(Ⅰ)的重复链单元的聚醚酰亚胺树脂:
其中f是约10至约500的整数;R2代表含有2至约12个碳原子的二价脂族烃基,6至30个碳原子的二价芳烃基,含6至18个碳原子的卤代烃基,或含3至约10个碳原子的二价脂环烃基;R1是具有6至30(含6和30)个碳原子的二价芳族有机基团;和
(c)含有被式(Ⅱ)的聚硅氧烷隔断的上述式(Ⅰ)的重复链单元的硅氧烷-聚醚酰亚胺共聚物:
其中每个R5代表具有1至14个碳原子的二价烃基;每个R6独立地选自具有1至14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d是4至40的整数。
成分(a)、(b)和(c)的相对重量比用附图中的阴影面积表示。
在上述式(Ⅰ)中,R1包括的基团是芳烃基和卤代芳烃基(例如亚苯基、亚甲代苯基、亚氯代苯基、亚萘基)以及下式的基团:
其中R3是具有6至13个(含6和13)碳原子的二价芳基,选自烃基和卤代烃基;g是0或1的整数;G是选自下式的那些二价基:
其中z是1-5(含1和5)的整数,R4选自甲基和苯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电气公司,未经通用电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153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