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94116999.5 | 申请日: | 199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93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5-31 |
发明(设计)人: | 石和健一;系井秀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通用电气塑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25/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元金,杨厚昌 |
地址: | 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性 树脂 组合 | ||
本发明涉及含有聚碳酸酯树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含有聚碳酸酯树脂和ABS树脂的树脂组合物具有优异的性能,如耐冲击性和尺寸准确性,因此广泛地用于汽车的内部和外部及办公自动化(OA)设备的机壳。尤其对于各种类型设备的机壳,减小所使用的材料的厚度是基于目前对价格低、重量轻的设备的要求增加的要求。为了适应上述要求,迫切需要改进热熔树脂材料的流动性能。过去,一直采用降低基体型聚碳酸酯树脂分子量的方法作为改善流动性的一种手段,但是在所述方法中,模制产品的耐冲击性能变差,因此这种方法是不适用的。
此外,也试图通过在含有聚碳酸酯树脂和ABS树脂的树脂组合物中混入无机填料,如玻璃纤维来力求提高硬度和尺寸精确性。上述产生的树脂组合物用于各种类型OA机的底盘材料等。在上述的应用中,在诸如机座底盘应用的场合下,要求包括部件的外部,高级的表面外观和良好的染料亲合力。但是,在由聚碳酸酯/ABS树脂组成的树脂组合物中,由于树脂中所包含的无机填料的“漂浮”,表面光滑度较差,因此不可能保持一个良好的表面外观。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手段,可以在模塑时提高模头的温度,但是,模塑周期变长,因此也是不适用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生产一种含有聚碳酸酯型树脂具有良好热熔体流动性能和高机械强度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生产一种含有聚碳酸酯型树脂,即使包含有无机填料作为增强材料时也能保持模制品的表面外观,同时还具有良好热熔粘合流动性能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是要生产一种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该组合物含有:
(A).具有下面化学式1和2所示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共聚物:
式中:
R4和R5各代表卤原子或一价烃基,
B代表-(R1-)C(-R2)-(其中R1和R2各代表氢原子或一价烃基),-C(=R3)-(其中R3代表二价烃基),-O-、-S-、-SO-或-SO2-,
R6代表C1-10烃基,其卤化物或卤原子,
p、q和n独立地代表0-4的整数,
式2结构单元的含量,以式1和式2结构单元总量为基准计为2-90%(摩尔),和
(B).b-1)含有下列组分的共聚物:(a)一种橡胶状聚合物,(b)一种芳族乙烯基单体组分和(c)作为该共聚物结构成分的氰化乙烯基单体组分,和/或b-2)含有下列组分的共聚物:(b)一种芳族乙烯基单体组分和(c)作为该共聚物结构成分的氰化乙烯基单体组分;
其重量比为99-1重量份的(A)对1-99重量份的(B)。
本发明中所用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必须具有上述式1和式2所示的结构单元。首先,式1所示的结构单元是由二元酚组分和碳酸酯组分构成的。可用来引入双酚组分的二元酚可用下面化学式3表示:
式中R4、R5、B、p和q的定义如上所述。
可用于本发明的有效的二元酚可提及的有,但不限于,例如:二羟基芳基烷烃,如二(4-羟基苯基)甲烷、1,1-二(4-羟基苯基)乙烷、2,2-二(4-羟基苯基)丙烷(所谓的双酚A)、2,2-二(4-羟基苯基)丁烷、2,2-二(4-羟基苯基)辛烷、二(4-羟基苯基)苯基甲烷、2,2-二(4-羟基-1-甲基苯基)丙烷、1,1-二(4-羟基-叔丁基苯基)丙烷和2,2-二(4-羟基-3-溴苯基)丙烷、二羟基芳基环烷烃,如1,1-二(4-羟基苯基环戊烷),和1,1-二(4-羟基苯基)环己烷,二羟基芳基醚,如4,4′-二羟基二苯基醚,和4,4′-二羟基-3,3′-二甲基苯基醚,二羟基二芳基硫醚,如4,4′-二羟基二苯基硫醚和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硫醚;二羟基二芳基亚砜,如4,4′-二羟基二苯基亚砜和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亚砜;二羟基二芳基砜,如4,4′-二羟基二苯基砜和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砜,等。可以使用这些化合物中的一种或两种或多种的组合。在上述这些化合物中,2,2-二(4-羟基苯基)丙烷是较理想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通用电气塑料株式会社,未经日本通用电气塑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169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结晶微孔材料制备方法
- 下一篇:微生物植酸酶的克隆及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