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零件集合体无效
申请号: | 94119104.4 | 申请日: | 1994-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341C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21 |
发明(设计)人: | 丸山义雄;角陆晋二;山内敏明;成田正力;黑本直美;山内大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K13/02 | 分类号: | H05K1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依文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零件 集合体 | ||
本发明涉及将许多电子零件或机械零件收容于带状载体上而组成的零件集合体。
众所周知,现有的零件集合体都是把零件收容于载体带的各个收容体内,并且把复盖胶带与载体带粘接,由此而把零件封入并保持在载体带内。
然而,采用上述方法时,必须把复盖胶带从载体带上剥离,而剥离下来的胶带不能再用,只能丢弃,因而不利于节省资源,同时也增加了成本。另外,要把复盖胶带剥离、并把它卷起来,还需要用复盖胶带卷绕架,这样不仅构造复杂,还造成零件集合体的供给装置难以实现小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新的零件集合体,它不仅解决了上述的不足之处,而且与现有的带有复盖胶带的零件集合体一样,可以把收容的零件封入并保持在内部,以防止碰伤或灰尘进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把许多个零件收容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带状载体,并且把零件收容于各个零件收容体内,由此组成零件集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零件收容体包括收容零件的零件收容凹部,将零件收容凹部的开口部加以复盖的盖子,以及使盖子保持在闭盖位置的闭盖位置保持装置。
本发明的零件集合体可以通过在各个收容体的盖子处于开盖状态时把零件收容于零件收容凹部,然后再把盖子闭盖的方法制造,因而很容易实现零件装载作业的自动化。
另外,由于装载着零件的零件集合体成带状,故可以把它卷绕在卷绕架上等,使变得紧凑,便于保存和搬运,还由于采用了闭盖保持装置使盖子保持在闭盖位置上,因而不但能确保零件保持在零件收容凹部内,还能防止零件碰伤或灰尘进入。
而且在向电子零件装配机等供给零件时,在其附属装置、即零件集合体供给装置上,零件集合体可以卷绕在卷绕架上,安置成十分紧凑的状态,同时零件取出位置上的开盖装置的构造亦比过去的复盖胶带剥离装置的构造简单而且紧凑。可以在零件取出位置上当盖子处于开盖状态时,取出零件收容凹型部内的零件,提供给电子零件装配机等作业工具。然后,把取出了零件后的零件收容体的盖子强制闭盖,这样就可把空的带子卷绕在卷绕架上,使成紧凑状态,以备下次使用。还有,本发明的零件集合体不存在现有方法那样的剥离复盖胶带时造成的损伤,因而可以反复使用。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即一种零件集合体的立体图。
图2:图1所示零件集合体的横剖视图。
图3:显示图1所示零件集合体重要部位的纵剖面图。
图4:图1所示零件集合体概略侧视图。
图5:显示开盖时动作的横剖视图。
图6:显示闭盖时动作的横剖视图。
图7:显示零件集合体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重要部分的横剖视图。
图9:图8的俯视图。
图10: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重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2:图11的横剖视图。
图13:显示第四实施例中盖子开闭动作的图。
图14:显示第五实施例闭盖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显示第五实施例开盖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显示图15中的零件收容体翻扣状态的立体图。
以下根据图1~图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加以说明。本实施例中的零件集合体,如图1~图3所示,是把许多个零件收容体1连接,形成带状载体,并把零件3收容于各个收容体1内,而各个收容体1则为树脂整体成形品,这些零件收容体1通过凹凸接合部4而互相连接,形成带状载体2。
各个收容体1包括收容零件3的零件收容凹部5、把零件收容凹部5的开口部6加以复盖的一对双开式的盖子7、使一对盖子7保持在闭盖位置的闭盖位置保持装置8。
各个收容体1在零件收容凹部5的上部边缘周围有凸缘9,在其左右伸出部9S上各自形成送进孔10,其前伸出部9f以及后伸出部9r上各自设置了接合凸起部4a以及接合孔4b。上述送进孔10在整个带状载体2上都是等间距设置的。另外,所述接合凸起部4a和接合孔4b构成了所述的凹凸接合部4,通过把后面的零件收容体1的接合凸起部4a强制嵌入前面的零件收容体1的接合孔4b,可以把前后的零件收容体1连接起来。
在零件收容凹部5的底面5a上有若干个调整零件3之位置并对其加以支撑的凸起11,如图2所示,凸起11使零件3的引线3a不直接接触所述底面5a,以便保护引线3a。另外在所述底面5a的左右端附近各自形成杆的插入孔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191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