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鞍座式卡箍无效
申请号: | 94190613.2 | 申请日: | 1994-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95C | 公开(公告)日: | 1999-11-24 |
发明(设计)人: | 蒂莫西·G·加拉尼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哥伦布·麦金农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G11/00 | 分类号: | F16G11/00;F16B7/04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涛 |
地址: | 美国威***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鞍座式卡箍 | ||
本申请所述装置涉及一种用来夹紧挠性缆绳的卡持器具。更具体地说,本发明的目标在于一种可以在预定位置上装到钢丝绳上的装置,它的结构可防止钢丝绳死端部分和活动部分发生疲劳和断裂。
重型运土设备,比如拉铲挖土机和吊车等,均使用大直径缆绳。对本发明来说,“缆绳”一词包括,但不限于,挠性绳索或者钢索或者链条。缆绳最好是一条由多股小直径钢丝缠绕而成的钢丝绳。这里所指的缆绳在尺寸上可以从直径大约1/8英寸直至3英寸,因此不易弯曲,且相当沉重。
缆绳很难连接到吊车上,在现有技术中,必需使用笨重的金属铸造的楔形套座,从而夹紧缆绳,防止它滑动。为把缆绳与套座连接,缆绳前端必须穿过套座而紧紧卡住,从而夹紧缆绳。
遗憾的是,楔形套座限制缆绳移动的有效率仅约80%。必须小心,防止动载荷迫使缆绳脱出楔块,并防止缆绳与套座之间发生意外松动而使缆绳滑移。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缆绳必须绝对地锁定在楔形套座上。此外,缆绳的死端或短端应当或者装有扣卡,或者弯回后用扣卡夹紧。所形成的绳圈决不容许进入楔形管套。
一般,现有技术中的缆绳死端都不用扣卡装接于绳索的活动一侧,以免削弱这种装接。在这种方式中,扣卡最终会承担载荷,从而使缆绳变形直至断裂。
把缆绳死端装到一件设备上的最常用方法是使用U形螺栓和鞍座式卡持装置或扣卡。这种装置的优点是便于检查和现场安装。目前,扣卡都用锤锻钢材制作,因为铸铁扣卡会弯曲并断裂。
在现有技术中,有人建议缆绳死端应当装有扣卡。不过,也有人建议缆绳死端不要用缆绳扣卡装接于缆绳活动一侧,因为扣卡最终将承担载荷,从而使缆绳变形直至断裂。
现有技术采用三种方法夹紧死端。第一种方法是用标准绳卡把死端直接固定到活端上。这种方法使活端很难垂直移动和转动。由于这一缺陷,缆绳在楔块滑移时,常会把全部载荷转移给缆绳死端,从而造成活动部分弯曲。这一弯曲最终会使绳索的活动部分损伤而断裂。第二种方法是,用标准卡箍把一小段缆绳或绳索固定到死端上。死端不予固定而可自由移动。不过,死端的移动会造成死端与楔形套座接触的根部处发生金属疲劳破坏。死端随后可能断裂而浮在半空中,严重危及生命财产。第三种方法是在死端做出绳圈后用标准绳卡固定。这种装置会发生与上述第二种方法同样的问题。此外,由死端做成的绳圈经常会钩在其它索具或设备上。
现有技术的缆绳扣卡在与楔形套座一起使用时的一个缺点是,这种扣卡把缆绳的工作部分与缆绳的自由部分夹在一起。由于缆绳的工作部分被夹住,它在缆绳扣卡之内无法自由转动。由于无法自由转动,最终导致缆绳工作部分的磨损和损坏,降低其寿命,甚至使其断裂。
还有一个缺点是,现有技术的缆绳扣卡无法用来检查楔形套座随时间推移的滑移情况。在现有技术的各种装置中,由于缆绳扣卡把钢索的工作部分与钢索的死端部分夹在一起,因此不易觉察到滑移情况,因为缆绳扣卡并不相对于楔形套座发生移动。
本发明的双鞍座式卡箍设计成能够牢牢地把缆绳或钢丝绳的死端紧固在楔形管套的上方,从而防止死端部分的根部发生疲劳,避免夹紧活动部分,并进而在活动部分承受重载而楔形套座滑移时防止缆绳从楔形套座拉脱。这种双鞍座式卡箍固紧死端的方式是,把卡箍活动地连接到缆绳的“活”端或长端上,使它在垂直方向上仍可移动,而“死”端或短端部分却被紧紧卡住。
本发明超出现有技术的各项显著特性和优点包括:(1)零件数量少(5种);(2)单独一个卡箍把死端固定到活端上;(3)便于应用;(4)比现有技术紧凑,即可用于有限空间;这种双鞍座式卡箍不会压紧缆绳的活端而造成活端断裂;而且不需要连接两个卡箍。
一种可以克服现有缆绳扣卡的各项缺点的装置已被设计出来。本发明的双鞍座式卡箍可容许缆绳的活动部分自由地穿过缆绳扣卡的一部分。缆绳的活动部分在装上缆绳扣卡后可以自由转动和沿直线上下移动。本发明扣卡箍的活动部分与绳索的活动部分活动连接,从而防止活动部分承受任何应力;但是,由于缆绳死端部分栓连到缆绳活动部分上,因此这种卡箍可以抑制死端部分的自由摆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哥伦布·麦金农公司,未经哥伦布·麦金农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906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