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4190680.9 | 申请日: | 1994-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48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05 |
发明(设计)人: | 近藤健;武川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公司 |
主分类号: | G11B27/00 | 分类号: | G11B2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傅康,叶恺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记录 媒体 重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特别是,本发明涉及将用于数据的记录或重放的管理信息与数据一起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的记录重放装置。
背景技术
光磁盘等可以进行记录的盘状媒体与DAT(Digital AudioTape:数字音频磁带)及小型盒式磁带等带状记录媒体相比,随机存取非常容易。因此,不必按照从盘上的内周一侧到外周一侧从第1磁道到第n磁道正规的顺序进行记录。也就是说,各乐曲在盘上记录的位置即使从物理上看是杂乱无章的,只要对从第1磁道到第n磁道各乐曲记录的地址进行管理,就可以按正确的顺序进行重放。
进而,例如作为1个乐曲的磁道也不一定必须记录在连续的段内(所谓段,就是指在物理上连续数据记录的部分),在盘上离散地记录在多个段内也没有问题。
特别是在以高速的传送速率将从光磁盘上读出的数据暂时存储到缓冲存储器内、然后再以恒定的传送速率从缓冲存储器进行读取并作为声音重放信号进行解调处理的系统中,利用段间的存取,即使从光磁盘进行的数据读出暂时中断了,也可以不间断地输出重放声音。
因此,只要反复进行段内的记录重放动作和高速存取动作、即在由缓冲存储器的写入速率与读出速率之差而产生的数据累积量所决定的可以进行重放的时间之内结束的存取动作,1个乐曲的磁道即使分为多个段在物理上被分割开,也可以使乐曲的记录/重放没有任何影响。
例如,如图1所示,第1曲目记录在段M1内,第2曲目作为段M2连续地进行记录,但是,作为第4曲目、第5曲目,也可以如段M4(1)~M4(4)、M5(1)~M5(2)所示的那样,在盘上分割开进行记录。图1只是示意性的图,实际上,多数情况是1个段涉及数圈~数百圈磁道或者更多。
对于光磁盘,当反复进行乐曲的记录及擦除时,由于记录的乐曲的演奏时间及已擦除的乐曲的演奏时间之差,在磁道上将会不规则地出现空区域。但是,如图1所示的那样通过进行离散的记录,例如对于比已擦除的乐曲长的乐曲,可以灵活地利用其擦除部分进行记录,从而克服了由于反复进行记录/擦除而引起的数据记录区域的浪费。另外,记录的内容不限于“乐曲”,只要是声音信号,不论是什么内容都可包括,但是,在本说明书中,在内容上作为连续的1单位的数据(磁道),假定是记录乐曲而进行说明的。
当然,对于这样的盘,在进行记录时,对多个未记录区域的段一边进行存取一边继续进行录音,另外,在进行再现时,为了正确地连续再现1个乐曲而必须对段进行存取。因此,连结1个乐曲内的段,例如M4(1)~M4(4)所必需的数据及表示未记录区域的数据,作为如上述那样每次记录动作及擦除动作时都要改写的U-TOC(用户TOC,以后简单地称为U-TOC)信息而保持下来。记录/重放装置通过读入该U-TOC信息对标题进行存取来正确地控制记录/重放动作。
这样,在盘上便设有进行关于盘上的第1~第n磁道及未记录区域的地址管理和进行各磁道中段连结及未记录区域的连结的管理的U-TOC。盘记录重放装置在参照该U-TOC进行记录/重放动作的系统中,只改写U-TOC便可很容易地进行磁道的分割及连结等编辑工作。
例如,在第1曲目的中途的位置进行了分割操作时,只通过改写U-TOC,以该地址地点作为第1曲目的结束地址、同时将从该地点到本来是第1曲目的结束地址的地点作为新发生的第2曲目的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进行管理,原来的第1曲目在其中途的位置便分割为第1曲目和第2曲目。
另外,当在第1曲目与第2曲目的分界位置进行了连结操作时,只要改写U-TOC将第1曲目的开始地址和第2曲目的结束地址,作为新的第1曲目的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进行管理,便可将原来的第1曲目与第2曲目连结构成新的第1曲目。
为了进行这样的编辑,在先有的盘记录重放装置中,除了重放模式(重放、重放暂停、快速正转、快速倒转、查找起点等动作模式)和记录模式(记录、记录暂停等动作模式)外,还增加编辑模式的动作功能。
编辑模式的动作处理,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公司,未经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906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