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向器连接杆拆装工具无效
申请号: | 94200369.1 | 申请日: | 1994-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86636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1-04 |
发明(设计)人: | 倪进洛 | 申请(专利权)人: | 倪进洛 |
主分类号: | B25B27/00 | 分类号: | B25B2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民华 |
地址: | 台湾省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器 连接 拆装 工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向器连接杆拆装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可在汽车前轮侧的车体缝隙中进行转向器连接杆的拆装的工具。
由于交通发达,而使整个世界缩小了距离,又由于车辆的数量大增,亦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莫大的便利,为了适应汽车普及的需求,使得汽车修理厂亦随着汽车的数量增加而不断地增加,为了能使汽车修理人员以最方便、最迅速的方式进行拆装,陆续已开发出了各式各样的专用维修工具。
然而汽车转向器连接杆(tie rod)的拆装,目前尚无合适专用工具。转向器一般是设置于两前轮之间,并由驾驶盘来控制前轮转向,因此其位置必然是在汽车近前端的近底盘处,现有的轿车结构配置大多是采用前置引擎,因此在引擎盖掀起后,即可见到其中安置的引擎及其周边的各种设备,在老式的汽车配备中,引擎室中仅有单一的引擎及一化油器,但在现代化的汽车中,不但安置有引擎,同时亦包括有喷油系统、电瓶、水箱、风扇、冷气设备等,因而使转向器的维修十分困难。
在过去的汽车设计中,在前轮侧的车体引擎室侧壁供连接杆穿出的位置处仍留有较大的缝隙,可供维修人员从该缝隙中将手伸入,并以扳手来进行拆卸,但是当今的汽车由于各种装置的精密度不断提高,使该缝隙愈留愈小,甚至于小到手部不易伸入,维修人员只能从引擎室上方的狭窄的缝隙中以扳手进行拆装,因此带来维修的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器连接杆拆装工具,可使其从汽车引擎室侧壁连接杆伸出的缝隙伸入引擎室中,轻易地夹持住连接杆端部的球形接头,方便轻松地拆卸或组装该连接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器连接杆拆装工具,使其可适用于螺帽状或圆柱状的球形接头夹持,以及适用于不同型式的连接杆拆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向器连接杆拆装工具,其主要是由外管与内管穿套组装而成,其特点是:
外管前端为一螺纹端,后端为一螺帽端,内管前端为一固定端,在该固定端的外侧设有向外凸出的滑块,其内侧设有向内凸出的嵌块,该内管中段适当处设有用以搭配组装轴承的凸出定位环,该内管的后端设有一非圆形的组装块,又在该组装块后侧的内管末端设有一螺合端,
所述的内管固定端中配合垫圈组装有压缩弹簧及一略呈圆锥状的夹合套,该夹合套前端侧壁上开设有切缝,在夹合套外侧设有与内管固定端内侧的嵌块相配合的嵌槽,在该夹合套内侧形成粗糙面,
所述的外管螺纹端组装有一控制套,该控制套内侧近前端侧设有与内管固定端外侧滑块相配合的滑槽,在该控制套内侧近后端侧设有与外管螺纹端相配合的螺纹段,另在控制套的内侧前端缘设有向内凸出的凸缘,
在前述内管的末端组装有拨转杆,该拨转杆上设有一形状与内管组装块相配合的组装孔,同时在该拨转杆组装完成时,可由一螺帽组装至内管的螺合端处,使拨转杆稳固地结合在内管末端。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其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和目的。
图1为一般型式的汽车转向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两种类型的汽车转向器连接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图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操作动作示意图。
如图1所示,其为一般型式的汽车转向器结构示意图,其中在最上方的为设置于驾驶座前的驾驶盘50,该驾驶盘50经过一驾驶轮轴51衔接至齿轮箱52中,驾驶盘50转动可带动齿轮箱52侧的齿条53作移动,该齿条53两端分别以连接杆60连接设置于前轮内侧的球形接头70,因而在驾驶盘50转动时,即可带动前轮转向,在此图中还示出齿条支柱54的端部与连接杆60衔接处套设有一用以防尘的保护套55。
从图2所示的两种类型的汽车转向器连接杆可看到目前运用于一般汽车转向器上的连接杆60结构,在该连接杆60的一端为球形接头61,由于该球形接头61在图1中被保护套55所罩设,故在图1中未示出,在图中所示的两种型式连接杆60的球形接头61一呈螺帽状,而另一则呈圆柱状,在传统拆卸方式中,其中之一是以扳手进行拆卸,而另一则是以夹钳来进行拆卸;又在该连接杆60的另端设置一螺纹端62,该螺纹端62是用以与球形接头70相衔接;当维修人员欲进行转向器连接杆60拆卸作业时,先将前轮卸下,然后将球形接头70从车壳外侧与连接杆60螺纹端62拆解,再将保护套55拉开,即可以本实用新型进行该连接杆60的拆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倪进洛,未经倪进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003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