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良构造的鱼钩无效
申请号: | 94200633.X | 申请日: | 1994-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83664Y | 公开(公告)日: | 1994-11-30 |
发明(设计)人: | 萧百萼 | 申请(专利权)人: | 萧百萼 |
主分类号: | A01K83/00 | 分类号: | A01K8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永康 |
地址: | 台湾省831***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构造 鱼钩 | ||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鱼钩,尤指一种方便挂设饵料的改良构造的鱼钩。
一般鱼钩的构造,请参阅图1所示,该一般常见的鱼钩A,均在平滑的钩身末端设有一尖锐的钩尖B及一倒钩C,其主要作用在于:当鱼咬住鱼饵D时,将同时咬住钩尖B,该钩尖B亦将插入鱼嘴内,并利用倒钩C以防止鱼嘴脱钩;另在钩设鱼饵D时,必须如图所示般钩设,将鱼钩A钩住鱼饵D的一端,另端则向前伸出,供游鱼咬食;但是,由于钓鱼用的饵料均属柔软的质地或活虫,故所挂附的鱼饵D均会因钓线的拖动或活虫的蠕动,致使挂饵自行向下滑落而显露钩尖B,甚至使游鱼自垂下的鱼饵D端开始咬食,当咬及钩身A的底弧形部分时,必定立即放弃,造成引起垂钓上钩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能使饵料或活虫持续维持其钩设的状态,不轻易受外力的影响而变形,确实大幅度提高挂饵的方便性,免除垂钓者需时常检查食饵,并频频换饵等缺陷是目前最主要的改善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习有鱼钩的弊端,而提供一种改良构造的鱼钩,使其可有效地持续维持鱼饵钩设的状态,不轻易受外力影响而变形,提高挂饵的方便性,并能保证挂饵持续正常挂设的时间性及耐久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改良构造的鱼钩,包括钩身、钩尖、倒钩,其特征在于其主要在鱼钩钩身的直立端外侧设有一向下斜刺状的鱼饵固定钩,该鱼饵固定钩的位置以恰能卡止鱼饵防止其滑动为适当,其高度大约位于与钩尖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由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改良构造的鱼钩,其中所述的鱼饵固定钩亦可设置于该弧形钩身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下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在鱼钩钩身的直立端外侧设有一向下斜刺状的鱼饵固定钩,其位置以恰能卡止于鱼饵或活虫表面或表皮,防止其滑动为适当,其高度大约恰位于与钩尖同一水平高度。使用该鱼钩时,将角钩从鱼饵尾部刺入至鱼饵中央,鱼钩钩尖藏锋于鱼饵内部,鱼饵尾部恰抵住鱼饵固定钩,使鱼饵定位于钩尖及鱼饵固定钩间,不论鱼饵向前或向后均受两尖钩限位呈稳定状,防止鱼饵在抛饵等过程中的变位或下垂等缺陷。其可有效地持续维持鱼饵钩设的状态,不轻易受外力影响而变形,提高挂饵的方便性,并能保证挂饵持续正常挂设的时间性及耐久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可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提供了一种将鱼饵方便地施以正确定位,可防止其垂落或蠕动移位的功效;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亦确为同类产品所未曾出现过而确属首创,实为一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新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习有鱼钩挂饵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鱼钩立体构造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鱼钩挂饵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鱼钩挂饵示意图(二)。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改良构造的鱼钩的具体结构、特征及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首先请参阅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良构造的鱼钩其构造的改进主要是在鱼饵固定钩部分的设计,其中鱼钩1的钩身11设计为与一般的各式鱼钩大致相同,因其钩身11或钩尖12的设计亦并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故在此不另赘述;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钩身11的直立端一侧,设有一向下斜刺出的鱼饵固定钩13,该鱼饵固定钩13的位置以恰能提供卡止鱼饵2的表面或活虫的表皮,防止其滑动为适当,其高度大约恰与钩尖12的高度处于同一水平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萧百萼,未经萧百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006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