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袖珍强声响防护报警器无效
申请号: | 94200697.6 | 申请日: | 1994-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85458Y | 公开(公告)日: | 1994-12-14 |
发明(设计)人: | 柏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柏德明 |
主分类号: | G08B3/10 | 分类号: | G08B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袖珍 声响 防护 报警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报警器,它由发助声部分和高频振荡放大电路组成。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场合需要用声音进行报警,但在目前市场上,无论是用扬声器作发声元件的报警器,还是用压电陶瓷片作为发声元件的报警器,都存在体积较大声音较小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报警器,它不仅能实现体积较小,而且能在开启报警时,报警声音很大,报警效果充分明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将压电陶瓷片牢固地置于一个前后都有一定空间的绝缘壳腔体中,见说明书附图2中的(3)。压电陶瓷片金属面对应的腔体壁的内外面均呈半球面,半球面中央有一个腔体与外界连通的通道,通道外面装置一个盖帽形阻挡壁,盖帽形阻挡壁与四周喇叭口状的声音传输通道相联通。压电陶瓷片与腔体外面的高频振荡放大电路电连通。高频振荡放大电路电原理见说明书附图3,电路中设有两个开关K1和K2。K1控制报警电路未开通时的照明,K2控制报警电路。当K2接通时,整个电路除R10外均在4.5V电源下工作,其电源正极的电流通过R4后分为两路,一路通过R3进入由YF1、YF2、R1、R2、C1组成的低频振荡,一路通过R5、R6进入由YF5、YF6、C3、C4组成的高频振荡。通过低频振荡的电流通过R9进入Q2的基极,Q2的集电极分别与HL和K1的一端连接,Q2的发射极与电源负极连接,由此形成经Q2放大的低频振荡电信号控制下的照明。通过高频振荡的电流在进入Q1的基极之前先由R8、YF3、YF4组成的反向整形电路进行整形,而后通过R7进入Q1的基极,Q1的集电极与L1的A端连接。Q1的发射极与电源负极相接,L1的B端与HTD的一端相接,L1的C端与HTC的另一端连接,由此形成经Q1放大的高频振荡电信号控制下的HTD的机械振动,而HTD的机械振动又转化为声响。电路中的Q3、C5、C2、L1均起恒流作用,分别服务于报警电路电信号处理的不同阶段。D1起保护作用。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因此,相对实现了报警器材体积尽量小,报警声音适量大,报警效果明显的要求。以这一技术为核心,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用于不同场合的报警效果显著的报警装置,如个人防护报警、防盗报警、危险区报警、病人急救报警、汽车司机行车防瞌睡报警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袖珍强声响防护报警器绝缘壳腔体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原理图。
图1中、绝缘壳腔体后壁,2、绝缘壳腔体前壁,3、绝缘壳腔体,4、盖帽形阻挡壁,5、喇叭口状声音传输壁,6、压电陶瓷片非金属介质面,7、压电陶瓷片金属面,8、电导线 ,9、电导线,10、电感L1B端,11、电感L1C端。
图1中,喇叭口状声音传输壁(5)四周的折断线示意该部分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与报警器整个外壳的前半部分为一体。
图2中,绝缘壳腔体后壁(1)、绝缘壳腔体前壁(2)和盖帽形阻挡壁(4)为分体联接。压电陶瓷片非金属介质面(6)通过电导线(8)与图3中电感L1的B端(10)相连。压电陶瓷片金属面(7)通过电导线(9)与图3中电感L1的C端(11)相连。
图3中,YF1、YF2、YF3、YF4、YF5、YF6均为非门电路。K1、R10、HL与DC并联。K2设于K1、R10、HL与DC的并联电路之外,一端与并联电路连接,一端与Q3的发射极连接,Q3的基板通过R12与电源负极连接、Q3的集电极分别与D1的正极、C5的正极、C2的正极、R4的一端、R8的一端、L1的B端、HTD的一端相连接,C2的负极与R4的另一端相连接,其接点又分别与R3的一端及R5和R6的一端连接。D1、C5的负极与电源负极连接。R3的另一端又分别与R9的一端和C1的正极相连接。C1的负极分别与R1、R2的一端相连接。R1的另一端与YF2的输入端连接,YF2的输出端与YF1的输入端连接,YF1的输出端与R9的一端连接。R2的另一端与YF1的输入端和YF2的输出端分别连接。R9的另一端与Q2的基极连接。Q2的集电极分别与K1和HL连接。Q2的发射极与电源负极连接。R5的另一端分别与YF5的输入端和C4的一端连接,R6的另一端分别与C3的一端和YF6的输入端连接,YF5的输出端与C3的另一端连接,YF6的输出端分别与C4、R8的另一端及YF3和YF4的输入端连接,YF3、YF4的输出端与R7的一端连接,R7的另一端与Q1的基极连接,Q1的集电极与L1的A端连接,Q1的发射极与电源负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柏德明,未经柏德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006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污水化学需氧量自动检测仪
- 下一篇:骨折固定用的钢针带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