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94204309.X | 申请日: | 1994-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86454Y | 公开(公告)日: | 1994-12-28 |
发明(设计)人: | 徐福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福裕 |
主分类号: | H01R23/00 | 分类号: | H01R23/00;H01R13/02;H01R13/6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亮 |
地址: | 台湾省桃园***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零嵌入力插座,其藉由设置于插座本体上的滑座的侧向移动,使PGA包装的接触针脚能顺利与插座内特殊设计的端子相接触,使其具有组合便捷且接触导通良好,并可增加使用寿命的零嵌入力插座(ZIF SOCKET)。
PGA(Pin gird arrays)插座的特性在于提供使用者自行更换组装,亦即在无须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形下,能以迅速便捷的方式来更换PGA包装(Packages),对于PGA插座的另一特性为无需依赖专门技术人员即可更换PGA电子包装,以达汰旧换新,提升品质的目的。
所以,零嵌入力插座(ZIF SOCKET)在使用上比低嵌入力插座更具实用性及方便性;而目前所公开的零嵌入力插座包括有:美国专利:第4,498,725号、第4,988,310号;日本专利:1-47430号、第2-197017及中国台湾:第80208893、第81104728号等,但这些先前技术的插座,其操作及接触时皆有不尽完善之处;如图9与图10中的代表性实例所示,具有以如此一种方式所配置的接触端子1,其上方的接触部11形成一偏斜的弯摺弹性体,而接触端子1固定在插座本体2内,而插座本体2上方设置有可侧向移动的滑座3,该PGA包装4的接触针脚41贯穿滑座的嵌入孔31而深入插座本体2内,如图10(A)所示,接触针脚41尚未与端子1接触部11触接导通的示意图;如图10(B)所示,接触针脚41藉由滑座3侧向移动,而向右移至接触部11的导电端11a,如图10(C)所示,当接触针脚41被推向导地端11a时,会沿着接触部11的偏斜面11b迫使导电端11a撑开,使接触针脚41与导电端11a接合导通。
此种习用的接触端子1其基本上存有如下缺失:
一、该接触针脚41与导电端11a仅系单边接触,因此易造成接合无法紧密,形成导电不良的缺点。
二、该接触端子1的接触部11形成单边倾斜受力,易造成弹性疲乏,而降低使用寿命。
三、虽然上述所揭示的先前技术中有的已将单一接触部改为两侧接触,但是其接触部呈平行对称状,因此接触针脚41在与其接合导通时必须同时将两侧的接触部撑开;同时推动撑开两侧接触部,其摩擦阻力甚大,必造成接触针脚41受力集中,致使接触针脚41易弯摺偏移,形成导电不良,甚至断裂,所以,亦非理想与实用的设计。
本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的缺点,乃针对问题点,积极谋求改善,而有本实用新型之完成。
因而,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零嵌入力插座,其藉由特殊的接触端子设计,使接触端子仅由一金属片冲压成型,即能具有两个接触部,使接触针脚与接触端子形成双边接触,具有较佳的导电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则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零嵌入力插座,其接触针脚分二个阶段将接触端子的导电端撑开,防止针脚受力集中,造成易弯摺或偏斜的缺失,进而增加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零嵌入力电子插座,其可藉由滑座推动接触针脚撑开接触端子来接合,亦可藉由滑座来推动接触端子的导电端与接触针脚接合,其皆具有紧密接合导电。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包含有:
一插座本体,其上设有多数个排列的凹槽可供接触端子嵌入定位,其侧边设有一卡制块,及定位块,其前端部形成一凹陷面,并于凹陷面的两侧设有定位凸体,该定位凸体的外侧面设有定位孔;
一滑座,其上相对于插座本体的凹槽设有排列的嵌入孔,可供一PGA包装的接触针脚插入,其前端部底缘设有卡合槽,而侧边位移所需空间用的缺槽,该滑座利用其底缘向内凸伸的卡勾套设在插座本体底缘的凹沟上;藉由一可旋转的驱动杆的制动可使滑座在插座本体上滑动;
其特征在于:
该接触端子利用金属片于冲压成型时,断开成较长及较短的弹性支撑部,且使两支撑部的上方分别形成相向交叉的第一、第二接触部,并使较长的弹性支撑部形成较大的弯曲部,而较短弹性支撑部则弯摺成较小弯曲部,使两第一、第二接触部分开在两侧边,同时具有导电面;藉此,使其具有组合便捷,且接触导通良好,并分二阶段将接触部撑开,以降低摩擦阻力,增加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之目的,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后:
附图简单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外观图(尚未组合PGA包装)。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构造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接触端子料带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接触端子的立体图。
图5(A)为接触端子的正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福裕,未经徐福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043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