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阻尼式中和器无效
申请号: | 94205467.9 | 申请日: | 1994-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157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广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广道 |
主分类号: | B65D90/28 | 分类号: | B65D90/28;B65D90/30 |
代理公司: | 郑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中民 |
地址: | 450007***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尼 中和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酸气或者氨气系统污染环境的装置,具体说是涉及一种在酸、氨的装卸、储存、使用过程中可防止装卸、储存、使用装置内的酸气或者氨气外溢而污染环境的阻尼式中和器。
盐酸或氨水都具有很强的可挥发性,在装卸、储存、使用过程中会有大量的酸气或氨气外溢,污染环境,其危害甚大,必须予以处理,通常多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进行处理:
a、使用液态石蜡密封,此方法的密封效果虽然不错,但常因石蜡与酸不能彻底分离,故在很多情况下不宜使用;
b、采用酸雾吸收器,即将酸雾引入吸收器内水洗,此种方法用水量大,且效果欠佳;
c、利用塑料球来覆盖密封,本方法若在理想的覆盖状态下,也仅可覆盖有效面积的89%,故其使用效果也不十分理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吸收效高可基本杜绝污染的阻尼式中和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措施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式中和器是由左右两个筒体及连通管组成的连通器,用于连通两个筒体的气分配管,以及设置在左侧筒体内的与大气相通的排气管,和安装在右侧筒体上的进气管组成;连通器的上部装有加药装置,下部设置有放空管。
本中和器上的气分配管的一端与右侧筒体的上部相连通,另一端则位于左侧筒体的内腔中,该端的下部安装有与气分配管相连通的呼吸管,呼吸管上开设有通孔。在筒体上还设置有显示液位的液位计。加药装置和放空管可设置在两筒体中的任意一个筒体上。
为使气体在中和液中分配均匀,提高中和效果,在位于左侧筒体内腔的呼吸管上方装有一阻尼网。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具有对酸气或氨气吸收率高,可基本杜绝盐酸或氨水在装卸、储存、使用过程中产生酸气或氨气外溢的现象,并具有运行费用低、维护工作量小的优点。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呼吸管的一种实施方案。
图3是图1中呼吸管的第二种实施方案。
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实施例(附图)作以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式中和器是由左右两个筒体(1)(2)和连通管(4)组成的连通器,连通两个筒体(1)(2)的气分配管(10),以及设置在筒体(1)内的其末端与大气相通的排气管(5),和安装在筒体(2)上的进气管(6)组成。在连通器内灌装有中和液。筒体(1)内腔的液面以下,呼吸管(3)的上方装有一阻尼网(11)。
筒体(1)的上部还装有加药装置(7),筒体(1)的下部设置有放空管(8);筒体(1)上设置有用于显示液位的液位计(9);气分配管(10)的一端与筒体(2)的上部相连通,另一端位于筒体(1)的内腔中,该端的下部安装有与气分配管(10)相连通的呼吸管(3),呼吸管(3)上开设有通孔。
如图2所示,呼吸管(3)可为十字交叉形结构;也可是如图3所示,外圈为一圆环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式中和器通过位于筒体(2)上的进气管(6)与酸或氨的储存罐上的进排气管结合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正常状态(静态)下,本阻尼式中和器就是一个完善的U型液体封闭装置,使罐中酸气与大气隔绝;当向储酸罐充酸时,由于罐内自由空间的逐渐缩小,导致罐体内混合气体压力的上升,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阻尼式中和器的筒体(2)内的液位下降,而筒体(1)内的液位则相应地上升,当液位差达到某一定值(150--200mm)时,混合气体经气分配管(10)下部的呼吸管(3),穿过中和液封闭层(即中和净化过程),净化后的气体经排气管(5)进入大气(设置阻尼网(11)的目的是为使气体在中和液中分配均匀,提高中和效果);当储酸罐向外排酸时,罐内自由空间的逐渐变大,使得罐体内混合气体压力的下降,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阻尼式中和器的筒体(2)内的液位上升,而筒体(1)内的液位则相应地下降,当液位差达到某一定值时,即液位低于气分配管(10)下部的呼吸管(3)时,此时空气由气分配管(10)下部的呼吸管(3)经气分配管(10)进入筒体(2),而后进入储酸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广道,未经王广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054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