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省力、快速自行车无效
申请号: | 94206853.X | 申请日: | 1994-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86210Y | 公开(公告)日: | 1994-12-28 |
发明(设计)人: | 周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政 |
主分类号: | B62M9/10 | 分类号: | B62M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省力 快速 自行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确切地说是一种省力、快速自行车。
人机工程学从“人”、“机”、“环境”这三大要素作为其基本结构,不仅着重分析三大要素本身的性能,而且更重视研究三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三大要素间的协调方式。其目的和主要任务是给人——机——环境这一综合体建立一个优化的组合方案,以便有效地发挥人的作用,并为操作者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人机工程学理论指出,为了保证系统的高效率,一般要求各种操纵器,都处在人体躯干不活动时手足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为了保证操作者的舒适和不易疲劳,必须保证人的操作活动处于人体各部活动舒适姿势的调节范围内。图1、图2分别为人体坐姿时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足蹬力,图中的外围曲线是蹬力的界限,箭头指用力方向,当斜向施力时,Ⅰ位置处(70°角)可获得最佳的作用状态,即能保证操作者持久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又不易疲劳的作用状态。Ⅱ位置处是现有普通自行车结构所能产生的足蹬力的最大施力位置,显然现有普通自行车结构不能使人体下肢处于最佳的活动范围,故骑车者的力量不易发挥,且易疲劳。
另一方面,现有自行车采用了一组链传动机构,使自行车车速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以人机工程学理论为基础的、省力、快速自行车。
其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包括车架、前轮、后轮、链传动机构和座椅。
其链传动机构在现有一组传动链的基础上,增设一组传动链,即在现有自行车前牙盘的一侧,同轴设有一组不同直径的小链轮;前牙盘的斜上方、前斜杆上设有一大链轮,小链轮和大链轮上跨绕着链条;且前斜杆与水平线成25°~35°角,脚踏机构设于大链轮上。
其座椅由椅面、弹簧和支座板组成,椅面为具有与人体就座弧线相适应的曲面,且具有靠背;支座板具有与椅面相配合的曲面,椅面与支座板之间设有弹簧,支座板的底面设有滑条;滑条与曲线滑槽配合,曲线滑槽设于后斜杆和两后轮支杆的杆端;且椅背——脚踏的连线与铅垂线成50°~80°角。
其前、后轮直径不等,前轮直径小于后轮直径。
其前叉杆上设有一挡风屏,挡风屏的迎风面为凸形曲面。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该自行车改变了骑车人的骑车姿势,这种姿势更利于人体力量的发挥,由图1可见,其最大足蹬力为现有普通自行车的二倍;
2、该自行车增设了一组链传动,从而提高了传动比,使自行车的车速可提高二倍;
3、座椅采用了与人体就座弧线相适应的曲面形椅面,改变了现有普通自行车使人阴部受压的状态;
4、该自行车整车重心降低了15~25cm,其整车的稳定性提高了,有利于行车安全;
5、车前部增设一挡风屏,挡风屏的凸形曲面有利于空气形成层流,减小空气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人体坐姿时垂直方向的足蹬力;
图2为人体坐姿时水平方向的足蹬力;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右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座椅结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座椅结构左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由图3可见,该自行车由车架、前轮6、后轮9、链传动机构和座椅等组成。
其链传动机构在现有前牙盘5与后轮9的变速飞轮组成的一组传动链的基础上,增设一组传动链,如图示前牙盘5的一侧,同轴装有一组不同直径的小链轮;在前牙盘5的斜上方,前斜杆7上装有一个大链轮4,小链轮和大链轮4上跨绕着链条,脚踏机构设于大链轮4上。不同直径的小链轮共有二只,故该组传动链可分别实现二种传动比。该车由二组传动链组成的传动机构,使整车的车速可提高二倍。
前斜杆7与水平线成25°~35°角,后斜杆8与前斜杆7成90°角。
座椅由椅面1、弹簧和支座板11组成,椅面为具有与人体就座弧线相适应的曲面,且有靠背;支座板11具有与椅面相配合的曲面,椅面1与支座板11之间有弹簧,支座板11的底面装有滑条;滑条与曲线滑槽13配合,曲线滑槽13装于后斜杆8和两后轮支杆10的杆端。座椅通过支座板11底面的滑条可沿曲线滑槽滑动,以达到调整座椅角度的目的,曲线滑槽13上的限位螺钉可将座椅固定于某一合适位置。椅背——脚踏连线与铅垂线的角度范围为50°~80°。
为了避免前轮6与脚踏板相碰,须拉开前、后轮距离,并使前轮6的直径小于后轮9的直径。图上前、后轮直径之比为1:2。
由图3可见,在前叉杆12上装有一流线型的挡风屏,其迎风面为凸形曲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政,未经周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068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直流穿心式被动牵引电磁铁
- 下一篇:乐曲演奏提示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