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叉减震结构无效
申请号: | 94207651.6 | 申请日: | 1994-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85722Y | 公开(公告)日: | 1994-12-21 |
发明(设计)人: | 林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宗杰 |
主分类号: | B62K21/20 | 分类号: | B62K2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爱群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叉 减震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自行车、人力车附加装置,涉及一种前叉减震结构。
现有的前叉减震装置,一般是将前叉设计成两段,两段相互套接组合,再于套接的部位埋设弹性元件而成。使用这种减震装置,当车前轮行进在颠颇的路面时,前轮反弹的力量会使前叉相对车架做上移的动作,也就是:前叉的下段会与上段形成相对移动,从而压迫弹性元件,并由弹性元件的形变吸收震动力,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然而这种结构的减震装置存在着以下缺点:
1、由于采用的是直向延伸式刚性减震结构,无适当转环,减震效果无法有效发挥。由于这种结构是将前叉设计成两段套接的形状,以安装减震装置,而这种构造因一般前叉相对于铅垂线呈斜向延伸,因此在套接处形成一弯矩力。在弯矩力的作用下,套接处会形成折压状态致使两者间具有相当大的摩擦力,以致于弹性元件无法发挥其减震效果。
2、由于前叉呈两管开叉并伸的形状,每管均装设着减震装置,这两个减震装置常会产生无法同步动作的现象,以致平衡效果极差,影响减震效果。
3、如上所述前叉两段套接处承受弯矩力,而套接处的结构强度较差,经过一段时间受震动折压后,套接处易损坏,管口会严重扩大,以致无法继续使用。
4、由于前叉呈直向伸延状,无连杆式的上下伸缩移动功能,所以仅在轮底接触点沿着轮心0-15度的范围下才能作用,即主要须来自地面的碰撞才会有减震的效果,而来自正面的撞击则无法缓冲,因而造成减震效果不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前叉减震结构,它能避免上述装置的不足,提高减震效果及耐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前叉减震结构是于前叉接管两端枢接(即:沿枢轴可转动的连接)上、下连杆,其上连杆一端同时枢接减震结构及前叉的一端,而下连杆与前叉的一处枢接,而减震结构的另一端固定在前叉接管处。这种减震结构,当前轮行进于颠颇路面而令前叉上移时,可凭借减震结构的弹力吸收震动力,大大提高减震效果。
前叉减震结构有如下优点:
1、附设枢接式的转折性减震结构,具有适当的转环效能,减震效果得以有效发挥;前叉与减震结构设计成同步连杆机构的形状,动作时不会相互阻碍,平衡性极佳,故可以有效发挥减震效果。
2、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连杆机构,具有协调排力的功能。当前轮受力而使前叉弹跳时,可由连杆机构配合减震结构,使得减震效果更好,而不致使车辆的各个部件由于震动而松散、损坏,从而可大大提高其耐用性。
3、由于前叉采用连杆机构,使其减震范围可扩大至0-90度,即:不管是来自地面的碰撞还是正面的撞击,其前叉的连杆机构均会将冲力转给减震结构,由减震结构吸收,从而达到真正减震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新颖,实用性强,它彻底改变了现有前叉减震设置的缺点,具有确实能减震的效果,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耐用性。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具体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震结构剖示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受地面力量的动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受正面力量的动作示意图
在图1中,前叉接管10两端分别枢接上、下连杆11、12,其上连杆11一端枢接减震结构20及前叉13的一端,而下连杆12与前叉13中的一处相枢接,使前叉13受到上、下连杆11、12的作用,两点枢接定位,形成一个可适当摆动的连杆机构。而减震结构20的另一端固定于前叉接管10底端突出的定位杆14上。
在图2中,减震结构20是在导管21内穿设一导杆22,再于两者间设置弹性元件23,(在本实施例中以压缩弹簧为例说明)使导管21与导杆22间具有伸缩回复力。安装时,将导杆22一端固定在定位杆14上,导管21一端枢接于上连杆11末端即可。
在图3中,当车轮行进在颠颇路面而令前叉接管10上移时,因前叉13与导管21顶端同时枢接于上连杆11,因而导管会随前叉13上移,又因导杆22枢接并固定于定位杆14上,不会随着上移,所以导管21与导杆22会形成相对运动进而压迫压缩弹簧23收缩,弹簧23的形变可缓冲震动力,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
在图4中,当前轮承受撞击力时,因前叉13、上、下连杆11、12形成一组连杆式机构,利用杠杆及连杆机构的原理,其前叉轮承受正面撞击力时可使前叉顶端做向上摆移的动作,从而可将减震结构中的导管21上拉,利用上述减震原理达到减震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宗杰,未经林宗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076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快速装卸电渣焊机头
- 下一篇:汽车发电机晶体管式电压调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