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仿步式自行车脚踏拐子无效
申请号: | 94208037.8 | 申请日: | 1994-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90077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2-22 |
发明(设计)人: | 贠剑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贠剑君 |
主分类号: | B62M3/00 | 分类号: | B62M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67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仿步式 自行车 脚踏 拐子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上的配件,特别是一种仿步式自行车脚踏拐子。
传统的自行车脚踏拐子为直拐,直拐有一个较弱的驱动区,这个弱驱动区即是脚蹬的受力方向指向自行车直拐转轴中心的左右受力范围,当脚蹬的力的作用线通过转轴中心时,则这个脚蹬力对转轴中心之矩必等于零。若脚蹬的力的作用线发生偏转,偏转角度愈小,它的力对转轴中心的力矩也就愈小,反之愈大。所以,直拐在转动的圆周方向有两个弱驱动区,在弱驱动区,脚蹬的力对直拐的转动效果较差,尤其是在载重或上坡时,这种转动效果就更差。如何克服直拐的弱驱动,使自行车在载重或上坡时能受力比较均匀,轻松自如,这是本实用新型研究的出发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能较好克服自行车直拐的圆周方向两个弱驱动区,变直拐的弱驱动区为非弱驱动区,且较好地达到人机结合的仿步式自行车脚蹬拐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仿步式自行车脚踏拐子分为左拐和右拐。左拐和右拐均为短臂和长臂两部分组成。短臂和长臂连为一体并构成直角状。当短臂的对称线处于水平位置时,长臂上的对称线则与短臂对称线保持垂直。需要注意的是短臂和长臂的弯折方向(当短臂的对称线处于水平位置时)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坐标位置相同。由于增加了短臂,使长臂与转轴中心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左拐和右拐中的其中任何一个,只要处于相对前置位置(即处于向下蹬的状态)时,其受力方向与转轴之间即存在一个力臂,而这个力臂因短臂的存在而加大了长度,其力与力臂的乘积——力矩的值不等于零。这样就克服了直拐等于零的力矩所在的弱驱动区。因此,自行车蹬起来就比较省力,尤其是在载重或上坡时更能体现其优点。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几个优点:
1、克服了弱驱动区,加大力臂长度,使力矩在原力不变的情况加大,因此在蹬自行车时用力得当,轻松省力。尤其适合自行车载重和爬坡,更利于三轮车载重或爬坡。
2、施力效果优于直拐,交替蹬踏与走步相似,更接近人体自然行走体态,因此蹬踏疲劳极限大于直拐的疲劳极限。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拐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右拐仰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左拐主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左拐仰视示意图。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是由左拐和右拐组成。左拐和右拐均为短臂和长臂两部分组成。短臂和长臂连为一体并构成直角状。短臂的长度短于长臂。短臂的端部与自行车中部 (即转轴)固定连接。短臂与自行车中轴配合的中心(13)到长臂与脚蹬配合的中心(10)的长度(12)等于传统自行车直拐的长度。为了说明左拐和右拐的安装位置不至于装反,特将自行车的有关部件做了引号:(1)为自行车前轮,(2)为自行车前斜梁,(3)、(9)为脚蹬,(14)为链轮,(6)为后支架,(7)为链条,(8)为后轮,(5)为后斜梁。当长臂(4)、(11)处于垂直状态时,左拐长臂(4)在右拐长臂(11)前上方位时,右拐长臂(11)处于左拐长臂(4)的后下方位,反之,当左拐长臂(4)在后下方位时,右拐长臂(11)在前上方位。
参照图2,图3,图4,图5。本实用新型的短臂(15)、(16)的对称线(21)、(23)当处于水平位置时,长臂(4)、(11)的对称线(20)、(22)则处于垂直位置。此时的左拐的短臂(16)和长臂(11)构成的弯折方向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四象限的坐标位置相同;此时的左拐的短臂(15)和长臂(4)构成的弯折方向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二象限的坐标位置相同。
短臂上的孔(17)、(18)分别与自行车中轴(13)两端配合连接,并通过销钉(19)紧固连接。长臂上的孔(24)、(25)分别与脚蹬(9)、(3)的脚蹬轴配合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贠剑君,未经贠剑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080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