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扭结触簧接插件无效
申请号: | 94208049.1 | 申请日: | 1994-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84991Y | 公开(公告)日: | 1994-12-07 |
发明(设计)人: | 陈鸿刚;秦振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鸿刚;秦振农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39/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扭结 触簧接 插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体电信线路的联接件,特别是一种用于电话机联线的触簧接插件。
已有的触簧接插件,如现有的电子电话机上使用的触簧接插件,它虽然使用方便、效果优良,但它在使用过程中,电话机听筒联线(蛇形线)经常发生扭结现象,这给电话使用者来诸多不便,究其原因,就是蛇形线旋转,接插件不能随之转动,因此发生扭结现象,这一现象不仅电话机上有,其它地方也有类似情况。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检萦,尚未发现对此问题的有效技术解决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已有技术中接插件不能随联线转动而产生的扭结现象,从而设计出的一种能避免扭结的接插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解决方案:在一壳体中嵌有一触簧座,其中的触簧在触簧座一端悬臂伸出,它与壳体侧面的开口一起构成一个触簧插座;触簧在触簧座的另一端面露出。另设有一个触簧插头,其一端面上制有一组同心导电环。导电环同插头中的相应触簧电导通联接。触簧插头可沿轴线伸入壳体内腔中,与壳体呈活动联接,使触簧插头可绕轴向转动。在壳体内腔设置的横隔板上设有一组弹性导电体,其数量同触簧座和触簧插头中的触簧数量相同,当然也和导电环的数量相同,每个导电体一端同相应的导电环保持弹性电接触,另一端同触簧座中相应的触簧电接触导通。
关于壳体,其侧面的开口形状同现有技术中的触簧插座相同。在壳体中还设置有二道竖隔板,以便使触簧座嵌入二竖隔板之间后,其上设置的弹性止退块正好卡入竖隔上的缺口中,使触簧座不能退出。关于触簧插头,其插头部分同已有技术中的触簧插头相同,其中的每个触簧同相应的导电环也保持电接触导通。关于弹性导电体,最好可采用金属导电弹簧,也可以采用金属滚珠加弹簧结构,以及其它类似结构。在壳体中设有一道环形凹槽,其中可卡入弹簧挡圈将触簧插头与壳体联接,很显然,触簧插头可沿壳体轴向转动,同时弹性导电体始终与导电环保持电接触。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触簧插头与壳体可相互转动,但触簧插头中的每个触簧同触簧座中相应的触簧始终保持电接触导通,因此它可用于像电子电话机听筒联线(蛇形线)上,可避免以往的蛇形线相互缠绕现象,给使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当然,它也可用在其它电联接场合,避免导线扭结缠绕。
为了更加详细说明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例附图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最佳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向剖视图
如图1所示,壳体100截面呈锥形,上部圆形,在上部右侧设一开口105,其结构形状同普通的触簧插座是一样的。在此开口向里装嵌有一个触簧座200,其上对称对置两上弹性止退块205,向里推进时它可卡入壳体竖隔板107的缺口中,使触簧座200与壳体固定,如图3所示。在触簧200中设置有4根金属导电触簧201、202、203、204,每根触簧的上部从触簧座顶部向壳体内悬臂伸出,触簧下部则露出触簧座的底端面,触簧在触簧座中的平面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在壳体中下部设置一横隔板106,其上设置有数量同上述触簧相同的金属弹簧101、102、103、104作为弹性导电体,横隔板106上有孔使金属弹簧通过,每个金属弹簧上端与触簧座中的相应触簧接触导通,下端则与触簧插头300上端的相应导电环弹性接触导通,其对应关系从图1中可明显地看出,金属弹簧上端与触簧接触的平面分布如图3所示,图中点画线表示导电环所在位置。触簧插头300同普通的触簧插头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其上端设有圆台,圆台上端面设置有4道同心导电环301、302、303、304、每个同心导电环同金属弹簧3061等电接触导通,其平面分布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在壳体100下端内腔中设置一道环形凹槽,以便使触簧插头的圆台部分进入内腔后,可用一弹簧挡圈308卡入凹槽内,使触簧插头300不会脱离壳体100,由以上结构可以看出触簧插头300绕壳体轴线转动时,其上的导电环与金属弹簧相应的接触关系是不会改变的,并且一直保持弹性接触导通。现举出一种使用实例,触簧插头300插入电话听筒内原有的触簧插座中,电话机上所联蛇形线上的触簧插头可插入壳体100中的开口105中与触簧201等接触,这样蛇形线不会产生扭结缠绕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鸿刚;秦振农,未经陈鸿刚;秦振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080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械炉排高温煤渣破碎机
- 下一篇:自动调温热蒸气吸入治疗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