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煤矿井下用储油注油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4209682.7 | 申请日: | 199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202691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7-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友立;苏书敏;刘瑞玺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煤炭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1D11/00 | 分类号: | B61D11/00 |
代理公司: | 煤炭工业专利事务中心 | 代理人: | 刘淑芬 |
地址: | 054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矿 井下 储油 注油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矿井下用储油注油装置,它由矿车底盘,储油罐,灭火器,注油系统组成。
随着我国煤矿井下辅助运输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以柴油发动机为动力的一些运输设备不断涌入煤矿井下,为这些运输设备的储油注油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目前储油用的容器大多是塑料桶或铁皮桶,这种容器在煤矿井下使用很不安全,由于煤矿井下空间小,光线暗往往在运输过程中一经碰撞就使塑料桶或铁皮桶损坏从而造成泄漏或柴油外溢现象,这样就增加了事故的隐患。注油的方式是:在井底加油硐室,由人工提起盛油的塑料桶或铁皮桶向运输设备中的燃油箱中灌入,在加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柴油外溢现象,有害气体及可燃气体就进入井下空间,这样不仅仅污染了井下空气给矿井安全带来隐患,而且也使井下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损害,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了一种适于煤矿井下用的储油注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储油罐设计为双层密封结构,内层与外层之间加有起支承与缓冲作用的筋板它有效地提高了油罐的整体受力能力,避免了因外部撞击而造成的储油罐的损坏及泄漏事故的发生;为解决柴油的外溢,有害气体及可燃气体进入井下空间的难题,注油系统由加油泵、吸油管、排油管、开闭式快速接头、回气管构成,吸油管一端用开闭式快速接头与储油罐上口处的接头座相连,另一端与油泵的吸油口相连,排油管一端与油泵的排油口相连,另一端用开闭式快速接头与燃油箱相连,回气管两端都要有开闭式快速接头,一端与油箱相连,另一端与油罐相连,注油时,启动油泵,燃油经吸油钢管通过吸油管从油泵的排油管进入油箱,而有害可燃气体从油箱经排气管进入油罐,从而形成了闭路循环注油系统。
该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因储油罐设计为双层结构,有效地防止了因外部撞击而造成的油罐损坏及泄漏事故的发生。
2、注油系统设计为闭路循环加注方式,柴油的有害气体不能进入井下空间,可不额外增加配风量,消除了事故隐患,简便了柴油可燃气体进入煤矿井下的管理办法。具有良好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面有附图说明:
图1是储油注油装置的总体示意图;
图2是储油箱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的总体示意图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储油容器,它由矿车底盘(1),储油罐(2),接头座(3),灭火器(11)等构成;另一部分是注油系统(6),它由开闭式快速接头(4),吸油管(5)、加油泵(7)、排油管(8)、燃油箱(9)、回气管(10)构成。其联接方式为,吸油管(5)一端用开闭式快速接头(4)与储油罐上口处的接头座(3)相连,另一端与油泵(7)的吸油口相连,排油管(8)一端与油泵的排油口相连,另一端用开闭式快速接头与燃油箱相连,回气管(10)两端都带有开闭式快速接头,一端与油箱相连,另一端与油罐相连,注油时,启动油泵(7),燃油经吸油钢管(17)通过吸油管(5)从油泵的排油管(8)进入油箱,有害可燃气体从油箱经排气管(10)进入油罐,从而形成了闭路循环注油系统。图2是储油罐的结构示意图。可设计成双层密闭结构,内层(16)与外层(15)之间加有起缓冲作用与支承作用的筋板(14),它有效地提高了油罐的整体受力能力。储油罐(2)的内外层接口处,如卸油口(12)、油位显示盘(13)及吸油口等处的内外层之间都严密焊接,带有过滤器(18)的吸油钢管与接头座连接并固定于吸油口上。外层油罐的厚度可按井下一吨矿车的厚度来设计,内外层油罐的棱角处最好设计成园形或椭园形,以便承受内压与撞击。储油罐的外形最好是园柱状,方形或其它形状也可。加工组装好的油罐放在矿车底盘上,用螺栓联接好,装满柴油便可运往煤矿井下,装满柴油的储油罐应安置在井下专用的加油硐室,当给运输设备注油时,启动加油泵(7),(加油泵手动电动均可)存放在储油罐中的柴油经吸油钢管(17)、吸油胶管(5)从油泵的排油口通过排油胶管(8)就源源不断在流入燃油箱(9),而燃油箱中有有害气体经排气管(10)通过储油罐的进气口也源源不断地进入油罐。加注完毕后,拔下与油箱(9)相连的油管及回气管,机车便可开走。因快速接头采用的是开闭结构,当拔下时处关闭状态,所以储油罐的有害气体不能进放井下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煤炭科学研究所,未经河北煤炭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096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