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暖风器的汽车消声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4209821.8 | 申请日: | 199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94417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4-12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玉祥 |
主分类号: | F01N5/02 | 分类号: | F01N5/02 |
代理公司: | 河北省科技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丁琛 |
地址: | 050051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暖风 汽车 消声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声器与利用汽车尾气的排气热能装置结合在一起的装置,确切地说,是一种带暖风器的汽车消声装置。
目前,汽车上的暖风器和消声器均为两个独立的装置,只能完成单一的取暖或消声功能,通常汽车采暖为水暖暖风器,在寒冷季节气温低时,水的热量散失很大,难以达到采暖所需的温度;另一种是油暖暖风器,其效果比水暖风器略好,但成本高,维修不便;还有一种是利用汽车尾气的热管式暖风器,其效果较好,但成本高。中国专利(专利号89200290.5)公开了一种“内燃机排气余热采暖器”,它是用鼓风机将空气送入采暖器中进行热交换,然后由气包散发暖气,而该采暖器的进气一端接汽车尾气,出气一端接消声器,也属于消声器与暖风器独立分开的结构,其功能单一,成本也高,对于中小型汽车难以采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带暖风器的汽车消声装置,实际上是一种一机两用、能完成采暖、消声功能的装置,它不仅具有较好的采暖效果和消声效果,也要达到结构紧凑、成本低的实用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由暖风器和消声器组成,其关键是采用紧凑的设计将暖风器与消声器设计成一体的整体结构,作为最基本的结构,它包括外壳体及外壳体两端的尾气进管和尾气出管,其中,消声器由外壳体、外壳体两端的尾气进管,尾气出管及膨胀管构成,具体设计为外壳体内至少有一根膨胀管,膨胀管的两端分别与尾气进管、尾气出管连通:采暖器由外壳体、内壳体、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保温材料、鼓风机、膨胀管管壁上的散热片及外壳体上的空气进管、暖气出管构成,空气进管上连接鼓风机。
简单的设计是膨胀管采用空腔管,它起到对气流减速的作用,以达到消声目的,另一种设计是膨胀管内套装有分散管,分散管也是一种空腔管,其上有若干通孔,分散管的长度略小于膨胀管的内腔长度,它实际上是将膨胀管改装成对气流分散、以达到消声作用的分散型管;还有一种设计是仍采用分散型管的结构,即膨胀管内套装有分散管,分散管上有若干通孔,不同之处在于分散管的长度是膨胀管内腔长度的1/3--1/2,它实际上是膨胀、分散型管,同样能达到较好的消声作用。
膨胀管的数量为1-5根为宜,两根膨胀管的设置采用上、下分布即可,三根膨胀管的设置采用截面为三角形的点阵分布,四根膨胀管的设置采用截面为方形的点阵分布,五根膨胀管的设置采用截面为中心对称点的点阵分布。膨胀管之间由若干支管连通,每两根膨胀管之间至少由两个支管连通。
为了达到理想的消声效果,设计膨胀管内尾气出口端装有阻尼板阻尼板的数量为一块或数块均可,阻尼板可以是多孔板,也可以是网板。
本实用新型具有一机两用的功能,不仅具有较好的消声功能,也能满足采暖需要,此外,其结构设计紧凑,成本低,特别适用于中小型汽车。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膨胀管为分散型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膨胀管为膨胀、分散型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多孔板的示意图;
图6是网板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本实用新型由暖风器和消声器组成,是一种合为一体的整体式结构消声器由外壳体7、外壳体7两端的尾气进管10,尾气出管2及膨胀管3构成,其结构为外壳体7内至少有一根膨胀管3,膨胀管3的两端分别与尾气进管10、尾气出管2连通,膨胀管3采用圆管或椭圆管均可。膨胀管3的最简单的一种结构为空腔管;较为复杂但使用效果较好的结构为分散型管,即膨胀管3.2内套装有分散管13,分散管13上有若干通孔14,分散管13的长度略小于膨胀管3.2的内腔长度;另一种结构为膨胀、分散型管,即膨胀管3.2内套装有分散管13,分散管13上有若干通孔14,分散管13的长度是膨胀管3.2内腔长度的1/3--1/2。根据实际需要,膨胀管3的长度为400-1000毫米,其数量为1-5根,使用两根膨胀管3.1、3.2是一种较好的设计,膨胀管3之间由若干支管5连通,膨胀管3.1、3.2之间可由两个支管5.1、5.2连通。膨胀管3.1内尾气出口端装有一块或数块阻尼板1,阻尼板1可以采用多孔板或金属网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玉祥,未经陈玉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098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