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翼飞船无效
申请号: | 94221428.5 | 申请日: | 1994-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204275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8-02 |
发明(设计)人: | 胡安定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安定 |
主分类号: | B63B1/38 | 分类号: | B63B1/38 |
代理公司: | 国防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寿椿 |
地址: | 20023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飞船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速高性能的船舶,特别是一种地面效应气翼飞船,它属于飞船类。
现有的飞船,如我国专利91112668.6(CN1073642A)《带翼气垫飞船》,它是一种可垂直起降、悬停和亚音速飞行的高速气垫飞行器。它在气垫船基础上加装可以电控液压伸缩的机翼,并对其船体进行飞机气动布局的优化,减小风阻值,采用涵道桨扇垫升推进,在狭窄地带可缩短机翼,像常规气垫船一样航行,开阔地带又可伸放机翼,象飞机一样高速飞行。它比普通飞机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多的适航区。可在各种路面、水面、沙漠、沼泽、原野和冰川广泛使用。其不足之处是:1.静力气垫需要专门风扇产生气垫;2.动力气垫不仅在地面产生动力,在高速飞行时也要产生推进动力,而正常飞行时桨扇成为无用之物,反而增加了阻力;3.伸缩机翼的机构复杂;4.气垫船的围裙装置复杂。
又如刊载在1988年英国《简氏高速艇和气垫船年鉴》上,由我国研制的一种两栖地效飞船,它采用了可使船静态垫升的动力气垫起落系统,以达到飞船可从陆上垫升下水或从水中垫升登陆的两栖性能。但这仅是一般双座性能的试验艇,在性能、结构以及实用性等方面仍存在下列不足:1.采用的双船身布局增加了结构重量和飞行阻力,减小了有效升力面;2.左船身设置的驾驶室太靠近,驾驶员驾驶不便;3.双船身的结构形式必须配置两台后置推进发动机,使全船发动机总数增加到四台,从而增加了动力装置的总重量,减少了全船有效载重;4.气动布局是采用两个气道,中间用主翼连接,气道顶翼和主翼是分割的两个部件,从而使气动品质降低;5.襟翼结构复杂,浮舟的艏太低,喷溅性能差,浮舟前部线型不易安装前置动力和水面停靠作业;6.前置发动机的安装形式(吊架式)使结构刚度不足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加大有效升力面,提高升阻比,结构合理,易于操纵驾驶的单船身气翼飞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气翼飞船采用了一艘四浮舟船,而将连接四个浮体的甲板“翼化”,使原有分割的气道顶翼和主翼作气动部件融合为一体,增加了升力翼的有效展弦比,提高了气翼飞船的气动品质,船身的底部与主翼的底部融合为一体,增加了气动系统的面积。同时,在结构上采用贯通两个实船的连续梁,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采用布置在全船中线面上的单一船身,使全船发动机台数减少1/4,即为3台,增加了全船有效重量。浮舟线性作了改进,提高了浮舟船首高度,增加了浮舟前甲板,甲板上设有系缆柱。浮舟设计成“S”形拆角线,改善了喷溅性能。简化了全船操纵装置,取消了襟翼装置。前置发动机的安装形式改为支撑式结构,以提高其刚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气翼飞船飞行的升阻比提高了约15%,2.全船结构重量减少了约9%;3.单一的船身不仅是装载部件,也是气动部件,首部设置的驾驶舱视野开阔;4.全船作业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有:
图1气翼飞船总体布置侧视示意图。
图2气翼飞船总体布置俯视示意图。
图3动力气垫起落装置示意图。
图4导管推力器正视示意图。
图5导管推力器俯视示意图。
图6主翼和船身拆卸式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附图,地效飞船通常由气动装置15、浮舟5、船身6、动力装置16和操纵装置17等组成。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气动装置15由主翼(前翼)1和水平尾翼(后翼)3组成,水平尾翼3提供的升力约占总升力的10%,动力气垫起落系统14由气道2和导管推力器7组成。各部分的组成和作用如下:
1.主翼1为平底、弓背形、钝首、大厚度翼型,其相对厚度为10-25%,展弦比为0.5-2.5,构架由2-5根强梁和几个翼肋组成。通过主翼1强梁与船身6、浮舟5的强框相连接,主翼1与气翼飞船基线夹角(即主翼1的安装角)为3-15度,主翼1与船身6用螺栓连接,可拆卸。
2.动力气垫起落系统14由主翼1与两只浮舟5组装成气道2,加上前置导管推力器7组成。前置导管推力器7由发动机11、桨扇12和导管13组成。发动机11的功率范围为50-5000马力。发动机11可选用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或涡扇发动机等。桨扇12为宽叶固定螺距桨,桨叶数为4-8叶。导管13由复合玻璃钢制成,导管13剖面型为NACA机翼型,相对厚度为8-15%,导管13的进口直径与出口直径之比为1.1-1.5,导管推力器7的安装角为5-25度。导管推力器7产生的高速射流进入气道2形成动力气垫,使气翼飞船具有两栖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安定,未经胡安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214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