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冲击钻清管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4223008.6 | 申请日: | 1994-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248598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3-05 |
发明(设计)人: | 宋正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8B9/04 | 分类号: | B08B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849***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是清理管道内部污垢的装置,涉及管道系统和一般污垢的防除领域。
对于管道系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某些介质会在管内结垢,影响输送效率,所以管道系统广泛采用清管器进行定期清管。其中对一些硬质垢,已有技术是采用机械刷、刮、冲击等办法,颇有效果,特别是本院于1990年10月获权的实用新型专利89219410.3“水力涡轮清管器”对硬质垢的清除也颇有效,它是利用涡轮产生的动力,带动刮刀和扁心锤产生振动,刮削和冲击硬垢。不足的是此种振动将连续作用于清管全过程,虽然对硬垢有较强的清除效果,但与此同时也使清管器本身长期受到振动,极易造成清管器损坏,使清管器寿命缩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在钻头切削遇阻时,才施以短暂的冲击振动的清管装置,以消除长期振动带来的损害。
为了要解决清管器在钻头遇阻时,才施以冲击振动的问题,采取的技术措施如图1装置总图所示:
其中:
1--顶尖 2--钻头
3--衬套(小) 4--牙嵌离合器(左)
5--牙嵌离合器(右) 6--主轴
7--弹簧 8--衬套(大)
9--前盖 10--连轴节
11--滚动轴承 12--筒体
13--涡轮 14--轴承盖
15--后盖 16--护罩
17--皮碗 18--螺母
19--减速器
是在主轴[6]与除垢装置之间由牙嵌离合器[4]、[5]相连接。为了增大扭矩,在涡轮[13]与主轴[6]之间加有减速器[19]。牙嵌离合器分左[4]和右[5]两只,如图3、图4所示。左边的牙嵌离合器[4]内孔镶有衬套[3],与主轴[6]成滑套连接,其盘的外周与钻头座紧配合。牙嵌离合器[5]与主轴[6]成滑键连接,即主轴[6]上六条与轴平行的外花键与牙嵌离合器[5]的六条内花键相配合。两牙嵌离合器[4]、[5]的盘面上各均匀分布有三个牙嵌,且每组牙嵌的同向边缘为一斜面,两盘面对相,牙嵌相错,以斜面相咬合。牙嵌离合器[5]的右端由套在轴[6]外的弹簧[7]顶着,使牙嵌离合器所能承受的扭矩为一限定值。关于动力装置可设计为涡轮,也可用防水电机。
本装置的其他部分根据需要可按常规设计。下面按图所示例子,其中图2为主轴,图3为牙嵌离合器(左),图4为牙嵌离合器(右),对其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图4所示结构中,除垢装置位于清管装置的前部,有顶尖[1],钻头壳体紧套在牙嵌离合器[4]上,与牙嵌离合器[4]的盘外缘成紧配合。牙嵌离合器[5]后部弹簧[7]的外套有大衬套[8],其外安装有皮碗[17]。主轴[6]经过减速器[19]、连轴节[10]与涡轮[13]相连,涡轮[13]后安装有皮碗[17]、后盖[15]和护罩[16]。涡轮[13]前后还安装有滚动的轴承[11]和轴承盖[14]。在涡轮[13]和减速器[19]之间有筒体[12]。前端皮碗[17]借助前盖[9]连接在筒体上。其中护罩[16]和筒体[12]上均有径向开孔。
这种结构的冲击钻清管装置,在管道中有前后两个皮碗支撑,并形成前后压差,随介质的前进而前进。介质通过护罩[16]上的开孔进入涡轮[13],后经前皮碗环形空间流出,驱动涡轮机构产生旋转,带动联轴节[10]转动,经减速器[19]减速增矩后,使主轴[6]转动。并通过牙嵌离合器[4]、[5]带着除垢机构旋转,由钻头[2]将管壁上的垢刮下,并被介质冲洗前推。但当污垢太硬,钻头[2]遇阻时,如果阻力扭矩超过了牙嵌离合器的限定扭矩,则离合器[4]便开始打滑,而牙嵌离合器[5]与主轴[6]是滑键连接,所以,主轴[6]上的滑键只带动牙嵌离合器[5]转动。由于牙嵌离合器咬合,故牙嵌离合器[5]被斜面挤向右方移动,牙嵌处于脱离合位置,弹簧[7]被压缩,从而积蓄一定能量,待主轴[6]转过120°时,牙嵌又处于咬合位置,于是牙嵌离合器[5]被弹簧[7]推向左方,弹簧[7]释放出的能量转化为冲出力作用在钻头上,使硬垢破碎。由此可见,牙嵌离合器[5]是振动源,它既要作旋转运动,又要作往复运动。亦即将安全离合器设计成具有弹簧锤的功能,在打滑的过程中,使其连续产生锤击运动。这是本实用新型的根本特点和独到之处。
由此可见,本冲击钻清管装置较之其他清管器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230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