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烘包器无效
申请号: | 94224397.8 | 申请日: | 1994-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201198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6-21 |
发明(设计)人: | 张企明;郭正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冶金工业部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2D41/015 | 分类号: | B22D41/015 |
代理公司: | 冶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任洁 |
地址: | 1000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烘包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烘包器,用于对钢水包和铁水包进行烘烤。
中国专利CN93207813.3公开了《一种节能型烘包器》,具有盖、燃烧器,支架和驱动机构。其燃烧器为自身预热换热式燃烧器。燃烧器内装有热交换器及上部装有排烟口的引射器,并带有燃料入口,助然空气入口和烟气入口,燃烧器直接装在盖上,盖的耐火内衬上联结有高温耐火纤维垫,耐火内衬与高温耐火纤维垫共同构成绝热密封装置与钢包的口部内衬配合形成接触式密封。这种烘包器热效率高、能耗低、钢包预热时间短、预热温度高。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它所采用的密封形式对于包口处有浇铸嘴或其它设施的钢包是无法使用的,即使对于包口无任何设施的钢包也只适合于新包。当使用一段时间,在包口上端面及内径均有较多分布极不规律的挂渣现象后,渣所形成的参差不齐的间隙使密封失效,造成高温气流泄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具有非接触密封结构的烘包器,以适应包括包口带有其它设施的各种钢包,并能确保在包口挂渣后仍可有效地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在烘包器的带有耐火内衬的盖上的与钢包口部上端面及内径相对应的两处中,至少一处设有由钢板制成的环状风室。风室与钢包口部相对应的端面上设有1-2层风环,每层风环由至少两圈交错设置的孔组成,孔的直径为1-3mm,其外侧带有30°-60°的锥角,同一圈上的孔之间的距离及每两圈孔之间的径向距离均为孔直径的8~10倍。风室端面与钢包之间的距离l为200~300mm。风机将压力空气经管道送至风室,压力空气通过风室端面的孔形成高速气流冲向钢包口部,形成环形气幕。
风室端面上的每层风环可为一宽度为1~2mm的环形缝隙,以取代交错设置的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在盖与钢包口部之间形成的环形气幕,使得盖与钢包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构成气幕密封,能够适用于各种钢包,包括目前现场所使用的包口带有如浇铸嘴等设施的钢包。当包口挂渣形成参差不齐的间隙时,仍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效果,有效地抑制了高温气流泄漏,减少了热能散失,提高了热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烘包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放大视图。
图3是图1的B部放大视图。
由图1.2可知,本实用新型烘包器由带耐火内衬2的盖1,自身预热换热式燃烧器3、支架4、管道5、风机6、驱动机构7和由钢板制成的环形风室9、12组成。燃烧器3直接装在盖1上,并与盖一起固定在支架4上。驱动机构7使盖1与钢包8有效地离合,盖1上与钢包8口部上端面及内径相对应处各装有一环形风室9、12。风室9、12与钢包8口部相对应的端面10、11上各设有两层风环13。每层风环13由两圈交错设置的孔4组成,孔14的直径为2mm其外侧带有45°的锥角。构成每层风环13的两圈孔14中的其中一圈孔的孔距及两圈孔之间的径向距离均为孔14直径的8倍。与钢包口部内径相对应的风室9的端面10上的风环13的孔14为向钢包8底部方向倾斜的设置,如图3所示,其倾角α为20°。风室9、12端面10、11与钢包8之间的距离l=250mm,风机6装在支架4上,将6kPa的压力空气经管道5送至风室9,压力空气通过小孔14形成高速气流冲向钢包8口部,在盖1与钢包8的口部上端面及内径之间各形成两层环形气幕,构成非接触式气幕密封。
风室9、12的端面10、11上的每层风环13可为一宽度为1.5mm的环形缝隙,用以取代两圈交错设置的孔14。
烘烤钢包时,驱动机机7动作,将盖1“盖”在钢包8上,烘包器进入如图1所示的工作位置。风机6启动,将6kPa的压力空气经管道5送入风室9、12,压力空气通过孔14或缝隙形成高速气流,冲向钢包8的口部上端面及内径,形成气幕,在盖1与钢包8之间构成非接触式密封。与此同时,自身预热换热式燃烧器3进入工作状态,对钢包8进行烘烤预热。
本实用新型烘包器可如上面的实施例所述设置两个风室9、12,也可在盖1上与钢包8口部上端面或内径相对应的两处中,任选一处设置风室,而其它结构基本不变。
本实用新型烘包器即可为如图1所示的立式,也可为卧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冶金工业部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未经冶金工业部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243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