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式热管原油加热炉无效
申请号: | 94235552.0 | 申请日: | 1994-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247786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2-19 |
发明(设计)人: | 徐圣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637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7B1/10 | 分类号: | F27B1/10 |
代理公司: | 山东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姜明 |
地址: | 25003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式 热管 原油 加热炉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原油输送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立式热管原油加热炉。
目前油田采油设备从地下采出的原油在进入输油管线前,先要将原油加热升温降低其粘度,以增加输油管线的输油能力。油田现使用的原油加热炉多为水套式加热炉,炉中的加热介质是水,燃料是原油中的天然气,现使用的原油加热炉在使用过程中,因设计不合理,造成燃烧室小,天然气在燃烧室内停留时间短,不等燃烧充分便进入烟管,未燃尽的天然气在烟管内无氧气助燃便在烟管中炭化形成积炭,随着积炭的沉积、增厚,加热炉的热效率越来越低,直到烟管被积炭全部堵塞,加热炉便报废停产,目前还未有好的加热炉替代现有的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效率高,不积炭,使用寿命长,节约能源的立式热管原油加热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利用热管技术制作炉体及换热器,利用油性加热介质代替水质加热介质,增大了燃烧室,增加了受热面积,以管式多孔燃烧器代替单孔管式燃烧器,因而提高了热效率及加热炉的使用寿命。
附图1为加热炉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加热炉的炉体及热管换热器纵剖结构示意图。
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热管原油加热炉作以下详细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热管原油加热炉,其结构是由炉体、燃烧室[22]、热管换热器及烟囱[20]组成,燃烧室[22]安装在炉体左端的底部,热管换热器安装炉体顶部,烟囱[20]安装在炉体左端的顶部。燃烧室[22]是由炉壳[14]、炉衬[15]、燃烧器[1]组成,燃烧器[1]位于燃烧室[22]的底部,炉衬[15]附着于炉壳[14]的内侧。炉体是由锅筒[12]、烟管[13]、管板[19]、弧形烟道[2]及左右烟室[17][16]组成,左右烟室[17][16]位于锅筒[12]的左右两端,烟管[13]由管板[19]固定在锅筒[12]中间,左烟室[17]和烟囱[20]相通,左烟室[17]向右经烟管[13]和右烟室[16]相通,右烟室[16]经烟管[13]及弧形烟道[2]和燃烧室[22]相通,锅筒[12]内及烟管[13]外装有油性导热介质。热管换热器安装锅筒[12]的顶部,其结构是由筒体[6]、介质管[7]、隔板[21]、集气帽[8]、原油进出口[11]、原油出口[5]、排气管[9]、压力表[10]及燃气导管[4]组成,压力表[10]和排气管[9]设在筒体[6]的顶部,原油进口[11]设在筒体[6]的侧上部,原油出口[5]设在筒体[6]的侧下部,介质管[7]由隔板[21]固定在筒体[6]中间,每根介质管[7]顶端封闭,下端和炉体的锅筒[12]相通。集气帽[8]固定介质管[7]的顶端,有一燃气导管[4]上端穿过集气帽[8],下端穿过隔板[21]从筒体[6]下部引出,经燃气调节阀[3]和燃烧器[1]相接。固定介质管[7]的隔板[21]设有两块,靠上的一块水平固定在筒体[6]的左侧,右侧留有空隙,下边一块则水平固定在筒体[6]的右侧,左侧留有空隙,使原油由进口到出口以“S”形流动和介质管[7]进行热交换,在烟囱[20]与热管换热器之间的锅筒[12]上设有一控制燃气导管气压的压力控制器[18]。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热管原油加热炉,按图1、2所示结构进行制作,使用和现有加热炉相同,其工作过程是原油中含有的天然气在热管换热器中的集气帽顶端收集经燃气导管,燃气调节阀送至燃烧器,点燃燃烧器,天然气在燃烧室内燃烧,热量及烟气经下烟管及弧形烟道至右烟室,再经上烟管加热锅筒中的导热介质,介质几分钟内即开始汽化,并可很快升温至120℃左右,汽化的介质向上进入介质管和原油进行热交换,冷的原油从热管换热器上侧面的原油进口进入,经上下隔板阻挡以“S”形流动,吸收介质管的热量后升温至60-65℃,然后从热管换热器的下侧方的原油出口流出进入输油管线。烟气在烟管中失掉热量后进入锅筒左端烟室,向上经烟囱排放。
该立式热管原油加热炉和现有技术的水套原油加热炉相比,具有体积小,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节约能源,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等特点,经胜利油田现场试用后取得满意的效果,深受油田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及认可,共同认为该加热炉是现有技术的替代产品,广泛推广使用必会产生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637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637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355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