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轮圈框无效
申请号: | 94238608.6 | 申请日: | 199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202057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6-28 |
发明(设计)人: | 吴俊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俊东 |
主分类号: | B60B21/02 | 分类号: | B60B2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沈德新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行车 轮圈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承受较大载荷,风阻小的自行车轮圈框,属自行车部件。
常见自行车轮圈,俗称钢圈。其内侧连接支撑辐条,外承接轮胎。连接支撑辐条一侧的形状呈扁圆弧形,外侧为双卡箍状。由于连接支撑辐条一侧为扁圆弧形,故有如下弊端:呈扁圆弧形的车轮圈框,接触风的面积大,故风的阻力较大,令乘骑者费力;从力学角度看,扁圆弧形承受力有限,因此不得不籍助安装数十根支撑辐条来承受载重;由于需要安装数十根车轮辐条,使组装和调整更为复杂;特别是当轮胎破胎漏气时,轮圈碰地,极易损坏,不得不更换。由此,为克服上述自行车轮圈框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设计者积多年之经验,改进设计成一种可承受较大载重,风阻小,又能防止形变,组装简便的自行车轮圈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按常规自行车轮圈框改进设计,在沿车轮圈框两边平直面上,再延伸构成尖弧形内侧圈,从而形成内侧为尖弧形,外侧仍是双卡箍的双层车轮圈框。
本实用新型双层车轮圈框基本上由常规车轮圈框和内侧延伸构成的尖弧形内侧圈构成。车轮圈框内侧延伸的尖弧形内侧圈系由常规车轮圈框的两边平直面向上延伸形成。车轮圈框外侧仍是常规车轮圈承接轮胎的双卡箍。常规车轮圈框的扁平圆弧形内侧圈在本实用新型车轮圈框中改成为横梁圈,当然横梁圈可是连续不断的圆环状,也可是断续弧段。由此构成的双层自行车轮圈框,在乘骑过程中,可藉其尖弧形体,使风沿两边排出。在高速运转下,可获较佳真空状态,故风阻系数甚小,从而减轻了骑乘者的负担。此外,从力学角度而论,尖体较扁圆弧形体能承受较大压力,故使用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轮圈框时,仅需藉助安装数根车轮辐条支撑即可,故其成本也相对降低。特别是,当车轮破胎漏气时,本实用新型车轮圈只是外层碰地,不易很快损坏,故显得牢固耐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双层车轮圈框内侧呈尖弧形,可使风由弧面排出,风阻较小,减轻了骑乘者的负担;由于内侧呈尖弧形,承载力较大,故仅需数根车轮辐条支撑,降低了成本,方便了组装和调整。此外,由于采用了双层车轮圈框结构,从而增强了自行车轮圈框的强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既实用,又牢固,且组装调整方便的自行车轮圈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轮圈框整体构造图。其中,1是车轮圈框外侧的双卡箍;2是车轮圈框两边的平直面;3是平直面上延伸成的尖弧形内侧圈;4是车轮支撑辐条;5是车轮轴承。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轮圈框剖面图。其中,6是横梁隔圈或段。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轮圈框受风阻力示意图。其中,7是风向箭头。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叙述符合本实用新型主题的实施例。
实施例1
自行车轮圈框采用金属制造时,先将车轮圈框内侧圈3加工成呈尖弧形体,外侧为卡箍状1。然后再在尖弧形内侧圈3弧面和车轮圈框两边平直面2弯折的内面处铆接或焊接上横梁圈(或段)6,再在车轮圈框上钻出连接车轮辐条4的孔,即完成本实用新型金属双层车轮圈框的实施。
实施例2
自行车轮圈框采用工程塑料或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可塑造材料制造时,可采用塑型工艺一次成型本实用新型具有尖弧形内侧圈3和横梁隔圈或段6的双层自行车轮圈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俊东,未经吴俊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386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