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隔离式电子型合闸控制器无效
申请号: | 94238858.5 | 申请日: | 1994-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206494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8-30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德;陈国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永德 |
主分类号: | H01H71/00 | 分类号: | H01H71/00;H01H9/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离 电子 合闸 控制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DW15低压万能空气断路器用的电子型合闸控制器,尤其是采用了全隔离结构的电子型合闸控制器。
通过对国内专利文献的检索和对现有国内市场DW15产品用电子控制器的调查,尚未见到采用此类全隔离结构的电子控制器。
现有DW15断路器合闸控制器,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以电动机带动合闸装置的电动型合闸控制器;另一类是以继电器控制合闸电磁线圈的电磁型合闸控制器;第三类是以电子线路控制合闸电磁线圈的电子型合闸控制器。
电子型合闸控制器,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其缺点主要是:容易损坏,可靠性差。有人曾对此作过改进的尝试,譬如对电子线路的输出、输入端加装压敏电阻进行保护;提高所用电子元器件的耐压值电流等级;将驱动元件的可控硅改为超小型继电器等。虽然对可靠性有了一定提高,但终究还是没能突破原机械部定型时电子线路的框框。仍然延用阻容降压和直接输出的设计方案。选择超小型继电器的改进型,其目的仅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改善可控硅不能耐过电压冲击。虽然输出也已经隔离。但因其目的不是为了使内外电路隔离,所以在输入端仍然存在缺陷。诸如此类的改进,都没能根本上改善DW15断路器电子合闸控制器的可靠性问题。使得这一经济、轻巧、节能的电子型控制器不能很好的得到推广、普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DW15低压万能空气断路器提供一种能与外电路完全隔离的、电子元件不受外电路影响而损坏,性能更可靠的电子合闸控制器。
全隔离型电子合闸控制器,主要是在输入采用隔离变压器;对输出采用脉冲变压器(或光电隔离输出;继电器隔离输出),使控制器内部的电子元件与外部电路完全隔离。具体实现是这样的;在绝缘壳体中,装有电子线路板。线路板通过输入、输出引线与外电路接通。输入线电连接外电路电源线,输出线电连接DW15断路器上的电磁合闸线圈。电子线路板上的输入导线后面,电连接输入隔离变压器,经变压后的低压交流电通过电,连接桥式整流器、滤波电容及稳压管,将稳压后的直流电与集成电路电连接。集成电路复位端,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电连接。一单电路接通,集成电路自动处于复位状态,输出端处于低电平。集成电路的触发端与延时充放电电阻、电容的一端电连接,电阻另一端与直流电源负极电连结,电容另一端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电连接,当电容上电压充至超过集成电路触发临界电压时,集成电路输出端被触发导通处于高电平。集成电路触发端引线与脉冲变压器输入端一引线电连接,脉冲变压器输入端另一引线与电源的负极电连接,输出端一引线与双向可控硅触发端引线电连接,另一引线与双向可控硅的阴极引线与线路板上的一根输入引线电连接,双向可控硅的阳极引线与桥式整流器的一根交流出线电连接,桥式整流器的另一根交流出线与线路板上的另一根电源输入引线电连接。桥式整流器的正、负端引线通过线路板上的输出引线与DW15电磁合闸线圈电连接。当向线路板输入交流电源时,DW15合闸,线路板上的集成电路延时触发,使DW15合闸线圈断电,从而完成电子控制功能。
因为,输入、输出都进行了完全的隔离。有效地阻断了外电路对内电路的影响,保护了内电路电子元件不受损坏。达到了提高电子合闸控制器可靠性的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纵剖面图。
图3、图4、图5是本实施例电路原理图中几种隔离输出方案图。
图中 1、电源输入引线 2、隔离变压器 3、桥式整流器 4、滤波电容 5、稳压管 6、充电电容 7、充电电阻 8、集成电路 9、限流电阻 10、脉冲变压器 11、双向可控硅 12、桥式整流器 13、输出引线 14、电子线路板 15、绝缘外壳 16、光电耦合器 17、固态继电器 18、超小型继电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永德,未经吴永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388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