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重质油低压裂解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4239547.6 | 申请日: | 1994-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214416Y | 公开(公告)日: | 1995-12-06 |
发明(设计)人: | 邢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邢林海 |
主分类号: | C10G15/10 | 分类号: | C10G1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纺织专利咨询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沈天培 |
地址: | 20009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质油 低压 裂解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重质油裂解装置,主要是指适用于石化、炼油及其他相关行业的重质油远红外低压裂解装置。
现有的重质油裂解装置,绝大部分为管式加热炉。管式加热炉外层钢板加固,内衬耐火砖,炉膛内有数十根高级合金钢管,底部或腰部有油汽联合喷嘴供火,顶部和底部有烟囱向外排出废气体,裂解气烃出口处设冷却装置,结构复杂;管式炉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炉管结焦问题,必须定期除焦,否则会堵塞管道、烧坏设备,甚至产生炉子爆炸事故;管式炉热效率低,一般在40~50%,无烟炉也只能达70~80%;管式炉热惯性大,一些炼油厂都有“天灯”,像烟囱似的建筑中昼夜24小时不间断地燃烧多余的气体,造成很大的浪费。现在较为先进的重质油裂解装置是为常压浸没燃烧式装置,1968年时意大利已将该装置应用到制造乙烯、乙炔生产中,用氧气直接通入重质油中燃烧,形成蛋形燃烧区,效果较好,该装置的优点是设备结构简单、热效率高,该装置最大的缺点是需要配备制氧机,投资、占地面积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浸没燃烧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不采用氧气而用远红外加热,设计出一种投资少、热效率高、结构简单、易推广应用的远红外低压裂解装置。
本装置主要包括贮油的反应容器及其封头,将重质油注入容器的油泵及计量装置,与容器连通的液面计和油位控制器,焊接于容器中部的冷却用盘香管,位于容器底部的排油阀,位于封头顶部的卸压管等部分。本装置的结构特点在于容器内部设有远红外高温元件与重质油直接接触、使重质油加热裂解的远红外装置。所述远红外装置根据烃类各键对远红外线的吸收情况设计,采用硅碳棒或硅钼棒作为远红外高温元件,通电发热后与重质油直接接触,使重油裂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热效率高达95%以上,裂解过程中积炭率低、气化率高,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安全可靠。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冷却盘香管用的冷却水循环示意图,附图3为反应容器封头的俯视图,图4为封头上胶木绝缘密封盖剖面图,附图5为所用硅碳棒线路图,附图6为封头测温点T的热电偶线路图,附图7为位于排空卸压管出口处的高频电子点火器线路图,附图8为远红外装置结构图。
以下根据附图给出实施例。
附图中:1--排空卸压管 2--绝缘密封圈
3--耐高温导线 4--电极式油位控制器
5--冷却用盘香管 6--硅酸盐陶瓷管
7--硅碳棒 8--镍合金套管
9--耐火砖 10--远红外线反射板
11--液面计 12--绝缘法兰(Ⅰ、Ⅱ、Ⅲ三处)
13--工作门 14--反应容器封头
15--油泵 16--反应容器
17--排油阀 18--安全阀
19--测温点 20--测压点
21--导线 22--接线夹头
23--电胶木板 24--镍合金钢板
25--石棉垫圈 26--补偿导线
27--测量表 28--液晶显示器
29--陶瓷包复层 30--镍合金板条
31--耐高温引出线
如图1所示,反应容器16用1Cr18NiTi制作,外包石棉隔离绝缘层,容积为1.5~2m3,设计压力25kg/cm2,工作压力6~8kg/cm2,设计温度600℃,工作温度180~250℃。封头14采用同样材质,其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油位控制器4为电极式,它连接转子式计量计供油。液面计11为玻璃板式,用以观察容器内油位。焊接于容器16中部的冷却用盘香管5为镍合金制。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与重质油直接接触、使重质油加热裂解的远红外装置包括铝合金制远红外线反射板10、四组功率各为20kw的硅碳加热棒7、硅酸盐耐高温陶瓷红外线发射管6、镍合金套管8、支承陶瓷管6的耐火砖9、连接硅碳棒7的耐高温导线3等部分。四组硅碳棒总功率80kw,电源为380V或220V,电源通过100A的负荷开关连接28kw手动自隅减压起动箱,由导线22通过封头14上的绝缘密封圈2与容器16中引出的耐高温导线3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邢林海,未经邢林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395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塑料瓶盖
- 下一篇:全通风空心保健竹凉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