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座底式采油平台定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4240009.7 | 申请日: | 1994-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93382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3-29 |
发明(设计)人: | 杨家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北海船厂 |
主分类号: | E02B17/00 | 分类号: | E02B17/00 |
代理公司: | 青岛市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丁美和 |
地址: | 26607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座底式 采油 平台 定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洋采油平台定位装置结构的改进,具体说是一种座底式采油平台定位装置。
在现代采油设备中,例如“胜利试采一号”,采油平台的定位是用采油平台上的液压设备将插桩插入海底的泥沙中,使采油平台固定在海域的某一位置上,便于用采油平台进行采油作业。应用此种定位方式将采油平台定位后,插入海底泥沙中的插桩,在海流的作用下,插桩周围的泥沙会发生淘空现象,使插桩插入泥沙部份减少,露出泥沙部份增加,会出现不稳定的晃动,因而由插桩支持的采油平台也会出现前后、左、右的摇晃及滑移,不仅不利于采油作业,而且安全可靠性差。此外,油压插桩装置的设备复杂,造价昂贵,维修费用高,经济效益差。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中油压插桩装置的不足,提出一种座底式采油平台定位装置,即一种利用负压吸排泥沙的定位装置,能提高采油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座底式采油平台定位装置,在矩形沉垫下底四周焊接有裙板,沉垫通过立柱与上层平台连接,沉垫下底与裙板之间有数块隔板,将裙板所围成的大空间分隔成若干小空间,在沉垫底板上安装有三通形状的负压排泥管,有两个向下的接口,一个向下的接口连接高压水进口管,并在入口处装有喷咀,另一个向下的接口连接吸泥头,一个向上的负压排泥管出口连接排泥管。
向上的负压排泥管出口呈收缩形状,使得处于负压状态的泥沙和水的混合物,随着喷咀流出的高速水流带动一起流出负压排泥管出口,并不断升压至大于1大气压,即大于0.1Mpa,排向平台之外的大气空间。
吸泥头为带有底面的圆管形状,或者方管形状,或者多棱管形状,在底面和侧面上有多个透孔。当抽吸泥沙时,将大的石块阻挡在吸泥头之外,不会堵塞吸泥头和负压排泥管的入口、出口。为了使吸泥头流通面积尽量大,并防止一定大小的石块被吸入,透孔一般为长条形状。吸泥头也可以制成圆球形或其他形状。
在负压排泥管和高压水进水管相连接的一个下接口上装有喷咀,当从高压水泵排出的高压水,经过高压水进水管,再通过喷咀,喷向负压排泥管内时,水即被减压,经过喷咀后压力减为0.1~0.05Mpa,使负压排泥管内压力为负压,可以将吸泥头外的泥、沙、水混合物吸入并被排出。
为了将沉垫底部、裙板之间的泥、沙、水混合物抽吸均匀排除,可以借助于喷冲装置,向沉垫底部、裙板区内每一个小空间喷冲旋转流动的水,使泥沙松软,便于抽吸排除。使沉垫能按规定深度在平台重量作用下,到达予定抗滑、防海水掏空深度,可造成泥沙与沉垫间巨大的吸附力,甚至产生真空状态,防止沉垫下基础被水流掏空,从而达到定位目的。
负压排泥管内负压的大小,及抽吸排泥量多少,与选择水泵的流量、压力有关,与喷咀的设计密切相关,这些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计。
座底式采油平台定位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利用设置在沉垫内泵舱装置的大流量,高压头水泵与高压水进水管连接,由水泵打出的高压水经过高压水进水管、喷咀、喷射到负压排泥管,使负压排泥管内产生负压,与负压排泥管负压腔接通的吸泥头,将海底泥沙吸入排泥管,进入负压排泥管负压腔内,随着喷咀喷出的高速水流,一同排出负压排泥管,由排泥管排出平台外。泥沙被抽取排出后,在平台重量的作用下,沉垫按设计的规定深度,沉陷在泥沙中。为了能将沉垫底部裙板每一区间内泥沙抽吸并排出平台之外,在泥沙被排除过程,借助于喷冲装置的辅助作用,将沉垫底部裙板每一区间内泥沙冲击松软更易于吸泥头抽吸排除。
座底式采油平台定位装置的优点是:由于在沉垫下面焊接裙板并使用负压排泥管,使采油平台座落海底,裙板深深插入泥沙中,能有效防止沉垫下面的泥沙被水流掏空,达到定位目的。提高了采油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与液压插桩设备相比,降低了造价,且安全可靠,维修方便。
结合附图说明一个实施例:
图1是安装在沉垫底板上的座底式采油平台定位装置结构图,
图2是吸泥头结构示意图,
图3是座底式平台立面图,
图4是B向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北海船厂,未经青岛北海船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400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