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腔环接器械无效
申请号: | 94241478.0 | 申请日: | 1994-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99753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6-07 |
发明(设计)人: | 栾仁炳;高伟;张庆新;黄先恩;马建伟;赵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 |
主分类号: | A61B17/11 | 分类号: | A61B17/11 |
代理公司: | 淄博市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蔡绍强 |
地址: | 255027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腔环接 器械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科器械,特别涉及功能多样的管腔环接器械,适用于体内管腔及带管腔蒂的组织器官移植的手术,例如,血管、肾移植、输尿管、肠道等端一端、端一侧、侧一侧等任何形式的环接手术。
常规的外科手术中,管腔(例如血管)环接时,或手工缝合或采用专用的血管环接器械机械环接。
采用管腔环接器械,可以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被修复管腔的通畅率。
但见诸文献报导者,局限于端一端环接,尚未见端一侧、侧一侧等机械环接的报导。
许多学者认为,端一侧管腔环接,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难题,以血管环接为例,在血流量方面,血流量与环接口的形状密切相关,受环接角度影响,端一侧管腔环接不如端一端环接血流量佳;在血液动力学方面,端一侧管腔环接容易产生湍流,从而造成环接后管腔的损伤;还有,端一侧管腔环接的技术操作,一般认为较端一端环接困难,术后狭窄发生率亦较端一端环接为高。
已有技术的血管环接器械,如U形金属钉法、针轮环接法、血管内环形固定法、手缝与支撑环结合法等,国际上出现了诸多的探索,但终因存在一些缺陷如结构复杂、加工要求高、尺寸受限或影响管腔通畅率,局限于端一端环接等而不能尽如人意。
CN85106639《血管吻合器及其专用手术器械》,用轮式吻合器、吻合夹、抱合钳、挂钩和按针等作血管环接器械,与国际上的相关器械对比,有了进一步改进,但经国内临床实践,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
1.吻合轮通过血管处的形状,只有一种圆形,实际上就限制了其仅可用作血管的端一端环接,不能用于例如器官移植手术中的端一侧、侧一侧等其它形式的管腔环接。
2.吻合轮的尖刺形状为简单的锥形直尖,血管断端翻挂其上后无防脱落功能,在血管壁的回弹作下用,易使血管壁从尖刺上脱落,影响血管环接效果。
3.吻合夹的主体外形尺寸只能作浅表手术,当施行器官移植等深部手术操作时,虽有加长柄的辅助,但因其结构形状不能同手术医生的操作姿势相适应,操作极其困难。
4.翻挂血管时,是使用挂钩和按针将血管断端侧壁逐段翻转、按压在吻合轮的各个尖刺上,难度大,时间长,要求手术医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施行深部手术时,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改进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环接手术效果极佳,功能多样的管腔环接装置,可以施行端一端、端一侧、侧一侧等任何形式的环接手术;不仅适用血管环接,也适用于体内其它器官移植等手术中管腔的环接;结构与外形同手术医生的操作姿势相适应,减轻其疲劳;将管腔的扩口并向外翻挂、按压动作一次完成,保证其挂压动作简便、可靠,降低对手术医生技术水平的要求;工艺性能好,便于批量生产。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本器械同样主要由管腔环接装置、定位装置、翻挂装置和啮合装置组成,手术中,由翻挂装置,将待环接管腔断端翻挂在放置于定位装置中的管腔环接装置的相应点,通过啮合装置对管腔环接装置施力,使其将待环接管腔断端牢固结合,其特征在于:
a.管腔环接装置A,是内孔呈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的防滑环钉,
b.定位装置B,是用于将一对环钉准确定位的钝角环夹,
c.翻挂装置C,是用于将待环接管腔断端扩口并向外翻开、挂压的管腔翻边挂压器。
上述的器械,所述的管腔环接装置A是内孔呈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的防滑环钉,是指:
由钛片或其它人体可吸收材质制成的,成对使用的,折边短管形环钉,可以整体冲压成型或分体镶嵌成型。
其内孔(1),呈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其形状和尺寸可以按需确定,
其折边(2),是一平整、光洁的环形面,
其倒刺(3),是多个分布在折边(2)外缘的,具有防滑倒钩的尖刺。倒钩可以是单侧设置如鱼钩状,或双侧设置如箭头状。防止已挂上的待环接管腔断端脱落。
上述的器械,所述的定位装置B是用于将一对环钉准确定位的钝角环夹,是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未经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414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