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式电缆无效
申请号: | 94241533.7 | 申请日: | 1994-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92862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3-22 |
发明(设计)人: | 沈庆华;龚闻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庆华 |
主分类号: | F27D11/00 | 分类号: | F27D11/00 |
代理公司: | 宜兴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卫华 |
地址: | 2142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特别适用于机械、冶金领域中电弧炉、钢包炉、工频感应炉等的二次短网。
目前,电弧炉、感应炉等所使用的变压器输出端的二次断网上,一般采用挠性裸露铜电缆线,由于挠性裸露电缆线电流密度不高,一般仅为1.4~1.7A/mm2,并且一台大型炉子需要许多根这样的电缆并联工作,其发热量大,费料且占据的空间位置大,不便于甚至无法安装,所以现在5吨以上的炼钢电弧炉多改用水冷式电缆,如中国专利90211547.2提出的一种“集束型大电流水冷电缆装置”,电缆线两端的连接头均用水冷却,裸露铜绞线用冷挤压式进入铜接头,各股相邻铜绞线沿长度方向用间隔屏相隔,裸露铜绞线束中间有中心支撑管,中心支撑管与接头的中心通孔相通。这种结构的电缆虽然对铜绞线的降温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电缆挠性差,并且由于电流的“集肤效应”的影响,电缆内电流分布不均匀,导电密度低,导体利用率低,并且铜绞线内部还不能得到充分的冷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提供一种电缆挠性好、电流分布均匀、导电密度高,导体利用率高,寿命长的一种管式电缆。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管式电缆,包括铜接头1、导电本体2、铜接头1中心有中心通孔3,其特征在于铜接头3的放置环槽4连接导电本体2,所述导电本体2是由若干根裸露铜丝编成而成、中心呈通孔的导电管5,所述导电管5上有编织形成的孔眼6。放置环槽4为环形凹槽,导电本体2插入凹槽中,通过冷、热挤压方式使环形凹槽与导电本体2连为一整体。编织导电管5所用的裸露铜丝,其直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编织形成的孔眼6也可大、可小,甚至孔眼6彼此大小可不一致。由于导电管5上孔眼6很多,极利于导电管5的热量散失;孔眼6因拉伸或压缩也极易于产生形变,因而导电管5具有很好的形变性能,导致本实用新型的挠性很好。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电本体2还可以是由若干根导电管5套合而成的复合管。即在一根导电管的外面再套上一根、二根或更多根直径更大的导电管,这样可以提高一根导电本体的截流面积。
本实用新型最好是在导电本体2外设有外胶管。这样在外胶管内可以通入水、油等冷却介质,由于导电管5上具有很多编织形成的孔眼6,可以使导电本体2得到极好的冷却。
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电流的“集肤效应”现象,采用裸露铜丝编成形成的导电管作为导电本体,并且导电管上有很多孔眼,因此本实用新型电流密度高,可达5A/mm2以上,电流分布均匀,电缆挠性好,导体利用率可提高15%,寿命也长。
图1为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有外胶管的管电缆示意图;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参考图1,以5吨电炉所需电缆为例,它需额定载容量9KVA,每相电缆截面积为8000mm2即可,将用裸露铜丝编织而成的截面积为4000mm2导电本体2放入铜接头1的放置环槽4处,用冷、热挤压的方式使其连为一体,每相需该管式电缆2根,并联使用,三相共6根,该冷却介质为空气。
实施例2,参考实施例1,其特征在于8000mm2的管式电缆由截面为5000mm2和3000mm2的两根导电管套合而成,即直径小的导电管外套有直径大的导电管。导电管与铜接头上的一个环形凹槽相连,通过冷、热挤压连为一体,冷却方式为空气的自然冷却。
实施例3,参考图2,以30吨电炉所需电缆为例,它需额定载容量18KVA,每相电缆用集束型大截面水冷电缆需6400mm2。采用该管式电缆,每相电缆截面积为5500mm2即可。将用裸露铜丝编织而成的中心呈通孔的导电管5与铜接头1的放置环槽4处以冷、热挤压方式连接,在导电管5形成的导电本体2外套上一外胶管7,该外胶管7可用耐高温橡胶管,厚度为10~15mm,其直径一般大于导电本体2~5mm。在外胶管7及通孔3中通水冷却,由于导电管5上有孔眼6,导电管5内、外壁以及内外壁之间可以得到冷却水的充分冷却,冷却水消耗量0.15立方/h.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庆华,未经沈庆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415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