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设有吸收器的氯气制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4244000.5 | 申请日: | 1994-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207379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9-13 |
发明(设计)人: | 毕毅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毕毅良 |
主分类号: | C01B7/04 | 分类号: | C01B7/04 |
代理公司: | 芜湖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致新 |
地址: | 241001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有 吸收 氯气 制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氯气制取装置。
在化学实验中,一般用MnO2或KMnO4等强氧化剂与浓盐酸来制取氯气。现在有的制氯气方法一种是将MnO2与浓盐酸加入烧瓶加热制取氯气;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由广口瓶、橡皮塞、导气管、排气阀以及作为盐酸排放器件的分液漏斗组成的简易装置,将KMnO4加入广口瓶,浓盐酸加入分液漏斗,通过分液漏斗的旋塞将浓盐酸加入广口瓶内,使其与KMnO4反应制取氯气。采用上述方法制取氯气,由于缺少保护装置在制氯气过程中,大量的氯气散逸在空气中,造成污染,使实验人员受到氯气的毒害,采用上述装置,若为减少氯气的散逸而将导管直接插入碱液中,不但仍有氯气散逸且极易产生倒吸现象,再次使用非常麻烦,若关闭导气管,由于气压的迅速增大,可使瓶胀破,导致事故发生。
根据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能用KMnO4与浓盐酸制取氯气、设有吸收器的氯气制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氯气制取装置的盐酸排放器件为由盛液斗、排液阀、滴管构成的漏斗部分以及与漏斗部分的滴管相联接的由二层玻管、设有细瓶口的三层玻管、中间细玻管构成的吸收体部分组成的吸收器,滴管与二层玻管及三层玻管的上部相联接,中间细玻管与二层玻管及三层玻管的下部相联接,二层玻管与三层玻管间有通孔相联通,中间细玻管上部与滴管下部相联接并设有小支管,中间细玻管下部通过橡皮塞与广口瓶相联通。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本实用新型时,若不使用氯气,吸收器的吸收体部分的二层玻管及三层玻管实验前预先盛有的碱液不但可以吸收部分氯气,防止氯气外溢,且可使广口瓶内盛满氯气,并可再次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设有吸收器的氯气制取装置,由广口瓶13、橡皮塞12、导气管10、排气旋塞11及作为盐酸排放器件的吸收器组成。吸收体由盛液斗1、排液阀2、滴管3构成的漏斗部分以及与漏斗部分的滴管相联接的由二层玻管7、设有细瓶口4的三层玻管8、中间细玻管8构成的吸收体部分组成。滴管3与二层玻管7及三层玻管8的上部相联接,中间细玻管6与二层玻管7及三层玻管8的下部相联接,二层玻管7与三层玻管8间有通孔9相联通,中间细玻管6上部与滴管3下部相联接并设有小支管5,中间细玻管6下部可通过橡皮塞12与广口瓶13相联通。吸收器的二层玻管7与三层玻管8的宽度比为2:1。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在广口瓶13内加足量的KMnO4,浓盐酸加入盛液斗1,作为吸收液的碱液通过细瓶口4注入到吸收器的二层玻管7及三层玻管8中,碱液的用量,更使碱液液柱的长柱不能超过二层玻管7长度的二分之一。当排液阀2打开盐酸通过滴管3、中间细玻管7进入广口瓶13与KMnO4反应生成氯气,氯气通过排气管10、排气阀11供实验使用,此时氯气可通过中间细玻管6、小支管5进入到二层玻管7,碱液起吸收尾气及液体封闭作用;实验完毕后,关闭排气阀11,瓶内氯气压力增大,氯气通过小支管5进入二层玻管7,由于二层玻管7与三层玻管8间有通孔9相联通,氯气的气压迫使二层玻管7液面降低,三层玻管8液面升高,同时氯气进入碱液并逐渐被吸收。再次使用时,滴加适量的盐酸,打开排气阀11,吸收器的液位又可恢复到原位,氯气的输出又可进行实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毕毅良,未经毕毅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440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