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两路供电自动转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4245527.4 | 申请日: | 1994-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212279Y | 公开(公告)日: | 1995-11-08 |
发明(设计)人: | 艾连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连彬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9/06 |
代理公司: | 河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贰群 |
地址: | 054001 河北省邢***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供电 自动 转换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供应自动交换装置技术领域。
目前我国在双路供电转换中,广泛采用双刀闸切换和斤头闸(或称倒顺闸)转换;其不足之处是:控制功率小、转换不及时、时间差大、寿命短、不安全、不方便,不易大负荷转换。从资料看,两路供电自动转换装置或器件国内外尚属空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两路供电自动转换装置,其转换迅速、安全、寿命长,可实现大负荷转换。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两路供电自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壳体上设有进线孔,壳体内设有二主触点双层常闭常开接触器、接线板、电源线路、负载线路及自动转换控制电路,电源线均为二相制,一路电的两个进线端分别接到接触器的两个常开主触点上,二路电的两个进线端分别接到接触器的两个常闭主触点上,接触器每一个主触点的常闭常开的另一端相应连接后接在负载电路或负载开关上,其控制电路是将接触器的线圈两端接到一路电源的两个相线上,当一路有电时,线圈得电,吸合工作,接通接触器的2个常开主触点,此时常闭主触点断开,一路电工作,当一路无电而二路有电时,线圈失电,常闭常开主触点复位,二路电工作。
当两路均有电时,也可以选择供电,这时可在所述的线圈上串联一只功能选择开关XK。
为了使用方便、准确、安全,也可以在装置上附设有电路检测保护装置,如电流表、电压表、过载、断路、短路检测保护装置等。
第二种两路供电自动转换装置的技术方案是: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壳体上设有进线孔和选择按钮或开关,壳体内设有2个2、4或3主触点单层常开接触器、接线板、电源线路、负载线路及自动转换控制电路,对应电源为2相制(可用二主触点接触器)、3相制或3相4线制(可用4、3、2主触点接触器),两路电的进线端分别接到两个接触器对应的常开主触点上,两个接触器的另一端对应连接后引出线接负载电路,作为相应相线,其控制电路为,一路由选择按钮XA2或开关、第2路接触器上的一个常闭辅助触点C2″和第1路接触器上的线圈串联而成,其电源从第一路主线两相上提取,第二路控制电路由选择按钮XA1或开关、第一路接触器上的一个常闭辅助触点C1″和第2路接触器上的线圈串联而成,其电源从第二路两相线上提取,当一路有电,第一路接触器线圈C1′得电而吸合,使常开主触点C1接通,一路电工作,第一路接触器辅助触点C1″断开,二路电不工作;当一路停电,二路有电时,线圈C1′复位,而使第二路电工作;如二路均有电时,可通过选择按钮控制。只要容量允许,当然2主触点和4主触点接触器也可以互相代用,接触器数量增加或减少。
为了实现弱电控制路电,以更加安全,最好在2个控制电路中串入负载同轴转换开关,以代替负载电路的闸刀开关。
为了操作安全,在大负荷转换时,最好在控制电路和电源线的两相间加入变压器,控制电路从变压器次级提取电压。
当用其中一路电时,另一路来电,需换电时,也可采取声光报警告之用户,这时可将开关K和第一路接触器上的一个常开辅助触点C1″相串联后丙和电铃或声光装置相串联,最后和第二路控制电路相并联,或不用开关K。
当两路电源为三线四线制,并用2个三主触点接触器控制时,在负载提取点两部分的0线上,各加入一个三主触点接触器。
为使用更加方便、准确,装置中可附设有电路检测保护装置。
为了实现多位控制或遥控,方便使用,也可在2个控制电路中均加入一个多位控制按钮或一个带遥控装置的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可实现两路供电的自动转换,其转换迅速、及时,使用安全、寿命长,可控制大功率,实现大负荷转换,这是以往的闸刀式转换不可比拟的。第一类可用于小功率控制,低负荷自动转换,第二类可用于大功率控制,高负荷自动转换。其中2、4主触点接触器已申报专利,并投入市场,使转换装置的体积更小、更紧凑。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电路图。
图3是实施例2的电路图。
图4是实施例3的电路图。
图5是多方位或遥控控制电路电路图。
图6是变压器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7是实施例4的电路图。
图8是实施例5的电路图。
图9是实施例6的电路图。
图1中,1为外壳,2为主触点接触器,3为接线板,4为进线孔,5为转换开关,6为按钮,7为门,为挂式(或座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连彬,未经艾连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455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