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接式电动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94245974.1 | 申请日: | 1994-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225034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4-17 |
发明(设计)人: | 方正全;吴一鹏;沈汉潼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轴承试验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H1/06 | 分类号: | G01H1/06 |
代理公司: | 杭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310022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接 电动 传感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感器,特别是一种直接式电动传感器,它适用于测量工程振动,尤其适用于振幅小、振动频率高的场合。
现有技术中的直接式电动传感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它主要由壳体4’、测杆22’、弹簧片18’、19’、永久磁钢10’、15’及动圈23’组成,壳体4’为圆筒形,永久磁钢10’、15’和壳体4’固接在一起,弹簧片18’、19’位于传感器的两端。使用时,圆筒形壳体4’固定在相对不动的机体上,测杆22’与被测物体相接触,并给弹簧片18’、19’施压一定的预压力,当物体振动时,测杆22’在弹簧18’、19’的作用下,跟随振动物体一起振动,这样,与测杆22’一起运动的动圈23’也跟随振动物体而振动,动圈23’和永久磁钢10’、15’之间就有了相对运动,其相对运动的速度等于振动物体的振动速度,动圈23’以相对速度切割磁力线,传感器输出端1’就输出正比于振动速度的电压信号。由于该传感器受其结构限制,最高谐振(测量)频率只有两千赫兹,工作频率范围比较狭窄,满足不了工程振动的测量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谐振频率高、工作频率范围宽、灵敏度变化小的直接式电动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该传感器由上磁轭、中磁轭、下磁轭以及永久磁钢和屏蔽块组成磁路系统,由垫块、弹簧片、测杆、测头、动圈、定圈、压板及簧架体组成电磁感应系统,该磁路系统和电磁感应系统组装于壳体中。
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现有电动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弹簧片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测杆结构示意图。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2、图3,本实用新型由磁路系统I及电磁感应系统II组成,磁路系统I采用带中磁轭8的E型磁路系统,它包括上磁轭5、中磁轭8、下磁轭16以及永久磁钢10、15和屏蔽块9,电磁感应系统II包括垫块17、弹簧片18、19、预紧螺钉21、测杆22、测头27、动圈23、定圈13、压板24及簧架体25,以上磁路系统I及电磁感应系统II组装于壳体4中。磁路系统I用螺钉6与壳体4相连接,屏蔽块9由螺钉7连接在壳体4上,上磁轭5、下磁轭16与永久磁钢10、15之间用胶粘接,压板24、簧架体25、垫块17通过螺钉20与屏蔽块9相连接;动圈23缠绕在测杆22杯外壁上,用单股漆包线缠绕,定圈13缠绕在中磁轭8上,用多股纱包线缠绕,该动圈23与定圈13绕向相同,接线端反接;弹簧片18、19(参见图4)通过垫块17、压板24及螺钉20平行压贴在簧架体25左侧上下两个平面上,而弹簧片18、19的另一端则插入测杆22(参见图5)凹槽中,并用胶粘接,球形测头27镶嵌在测杆22下端的小杯中,并用胶粘接。前侧板28通过螺钉29与簧架体25相连接,后侧板26通过螺钉14与簧架体25相连接,插座3用螺钉11连接在壳体4的左侧面,插头2中的输出端(屏蔽电缆)1通过接线柱与插座3中的信号引出线相连接,动圈23的信号引出线与定圈13绕组相连接,定圈13的信号引出线焊接在插座3的接线柱上,盖板12通过螺钉30与壳体4相连接。
使用时,用螺钉将本实用新型的壳体4与相对静止的机体相连接,将其测头27与测量部位接触,并施加一定测力,由测杆22带动动圈23在磁路的空气隙中作切割磁力线的往复运动,所感应的电动势与该测量部位物体的振动速度成正比,即传感器输出端1输出正比于振动速度的电压信号。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灵敏度变化小:灵敏度为4.50毫伏/1.25厘米/秒,一年内灵敏度变化的相对误差小于5%。2、工作频率高:本传感器在50-8000赫兹频率范围内输出变差为1分贝,在8000-10000赫兹频率范围内输出变差为3.5分贝,谐振频率可达12500赫兹,因此,其工作频率可达10000赫兹。3、振动台向本实用新型输入频率为10000赫兹、振动量值为8重力加速度的振动信号时,本传感器输出信号不失真。4、线性度好:最大线性误差仅为3%。5、测力小:测试物体振动时,测头与被测物体之间接触力为0.5牛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轴承试验研究中心,未经杭州轴承试验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459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