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冷冻液的缓蚀剂无效
申请号: | 95104724.8 | 申请日: | 1995-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29C | 公开(公告)日: | 1998-08-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宝欣;张英雄;许树华;陈平;左宝昌;李焕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化学工业部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M137/04 | 分类号: | C10M137/04;//C10N30∶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冷冻 缓蚀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冷冻液的缓蚀剂,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防止冷冻体系中金属材料腐蚀的缓蚀剂。
一般地,为了减少冷冻液对冷冻系统中金属材料的腐蚀,需要向冷冻液中添加缓蚀剂。以前普遍采用的铬系缓蚀剂,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现已很少被采用。日本专利JP昭54-43840公开了一种缓蚀剂,使用多羟基羧酸盐,如葡萄糖酸钠或甘油酸钠,偏硅酸钠及苯并三氮唑复配,对铁及其合金,铜及其合金显示出较好的缓蚀效果,但需要调节使用介质pH值至8.5以上,使用很不方便。
钼酸盐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作为碳钢材料的缓蚀剂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含盐量较高的体系中得到应用仅在中国专利CN1038312A中公布过。该专利公开了一种钼酸盐复合缓蚀阻垢剂,其由钼酸盐,锌盐、葡萄糖酸盐、无机磷酸盐、有机膦酸盐和琥珀酸盐六种盐组成,主要用于含有大量氯离子的循环水或海水中性水介质中,体系中的含盐量最高达5%左右,其适用的温度范围是0-80℃。对碳钢材料起到缓蚀作用。
但该缓蚀阻垢剂存在以下缺点,(1)不能应用于冷冻液系统,因为一般冷冻液的含盐量均高于10%,在10%-35%左右,使用温度在~-50℃~20℃,所以超出了该缓蚀阻垢剂的适用范围。(2)对冷冻系统中铜及其合金、钼及其合金等材料的缓蚀作用较差。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以钼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缓蚀剂,主要应用于冷冻液中,对于冷冻系统中的金属材料起到缓蚀的作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以钼酸钠作为主缓蚀剂,再复配以锌盐和对铜及其合金,铝及其合金有良好缓蚀作用的苯并三氮唑或巯基苯并噻唑,羟基羧酸,有机膦酸等组分,各组分按重量份数计为:
钼酸钠:10-500,最好为20-300
锌盐,其中锌离子:0.2-2苯并三氮唑(BTA)或巯基苯并噻唑(MBT):0.5-50,最好为1-10
羟基羧酸:10-300
有机膦酸:3-150
以上各组分按比例加入冷冻液中,均匀混合。
上述缓蚀剂中的锌盐选自硫酸锌,醋酸锌,硝酸锌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上述缓蚀剂中的羟基羧酸选自柠檬酸、葡萄糖酸、异抗坏血酸、乳酸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
上述缓蚀剂中的有机膦酸选自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PBTC)、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氨基三甲叉膦酸(ATMP)、羟基丙叉二膦酸(HPDP)、乙二胺四甲叉膦酸(EDTMP)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
以上所述的缓蚀剂还可以加入聚羧酸型水处理剂,按重量份数计为2-20,该水处理剂选自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钠、水解聚马来酸酐、丙烯酸-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丙酯三元共聚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其作用是对使用介质中的杂质、腐蚀产物起较强的分散作用,防止其沉积在金属材料的表面,引起结垢或腐蚀。
本发明的钼系缓蚀剂使用范围较广,其适用的pH值范围为6-9.5,最好为8-9,温度范围为-50℃-90℃,最好为-50℃-20℃,特别适用于化工、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冷冻系统的冷冻液中,对冷冻系统中的金属材料起到缓蚀的作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对铁及其合金,铜及其合金,铝及其合金皆有较高的缓蚀作用。
2.使用时由于不用调节使用介质的pH值,使用方便。
3.所选用的药剂都是无毒无公害化合物,不污染环境。
4.特别适用于冷冻液系统,对冷冻液中的杂质、腐蚀产物及进入系统中的灰尘有较强的分散作用。防止其沉积在金属材料的表面,引起结垢或腐蚀,且可以提高传热效率。
实施例:
实例1:旋转挂片法,参照化工部标准HG/T2059-91。在2000ml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Na2MoO4、Zn2+、苯并三氮唑(BTA)或巯基苯并噻唑(MBT)、羟基羧酸、有机膦酸,再加入含盐量30%的冷冻液至2000ml,使其加入的各组分达到所需要的浓度,于20℃下使处理好的挂片以0.35m/s的线速度运行72小时,测定挂片在试验前后的重量,同时做空白试验,分别计算腐蚀率和缓蚀率。(表1见文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化学工业部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化学工业部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047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阿达玛变换显微图像分析仪
- 下一篇:一种生产水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