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热声制冷机无效
申请号: | 95106913.6 | 申请日: | 1995-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801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26 |
发明(设计)人: | 肖家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 |
主分类号: | F25B23/00 | 分类号: | F25B23/00;F25B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制冷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类型的新型制冷机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热声效应中的泵热作用制冷的热声制冷机装置。热声制冷机消耗由电能或机械能等其它形式有功能量转换来的声能,或直接利用声能,通过振荡的可压缩流体工作介质(声)与固体工作介质的热相互作用,将较低温度热源的热量输送到较高温度的热源,从而实现制冷。
目前,已知的热声制冷机如美国专利4,398,398(Wheailey 8/1983),4,772,201(Hofler 2/1988)所描述。这是一种半波长的热声制冷机(L≈1/2λ,λ为声波长),它仅利用工作介质的不可逆性和驻波声场产生的热声效应工作,因而其产生的热声效应的强度和有效能量的转换和利用率较低。又如美国专利4,114,380(Ceperley 9/1978),4,355,517(Ceperley 10/1982)所描述,它们利用行波产生的热声效应工作,这是一种全波长的热声制冷机(L≈λ),其声路的阻抗不易匹配而实现困难,至今并未见到实施应用的报道。
本发明是在系统研究热声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流程和设计,能克服或减少以往热声制冷机的缺点,最大限度地提高热声效应的强度和有效能量的转换和利用率。
本发明提供一类新型的利用热声效应的制冷机装置,其能源使用电能、机械能转换来的声能、或直接使用声能,其声场采用半波谐振声场(L≈1/2λ)或近谐振声场(1/2λ<L<1/4λ)的设计,综合和合理地利用等温壁热声效应和绝热壁热声效应的特点,并同时利用声场的行波部分产生的热声效应和声场的驻波部分产生的热声效应的泵热作用,将热量从低温热源转移到高温热源,实现制冷。
为了阐明本发明的思想,以下对热声效应进行必要的说明。
热声效应是指可压缩的具有热膨胀性的流体工作介质,与具有较大热容量和导热系数的固体工作介质之间,由于流体相对固体的声振荡和产生热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时均热力学能量效应。
按固体外壁面与外热源的热接触方式来化分,热声效应可分为等温壁热声效应,绝热壁热声效应,和一般情形热声效应。
等温壁热声效应是指固体工作介质的外壁面与外热源理想热接触时,由于理想热接触的结果固体和流体的平均温度在任一截面不变,且与外热源温度相同,这时出现工作介质和外部热源间的横向热量交换的时均能量效应。等温壁热声效应的特点是:1.在低声导率比(声导率比是当地流体密度、声速、速度波动振幅三项乘积与压力波动振幅的比值)的区域,工作介质向外热源放出热量,2.在高声导率比的区域,如果流体工作介质的普朗特数(粘性系数与导热系数的比值)足够小,工作介质由外热源吸取热量,3.在工作介质和声导率比一定时,等温壁热声效应的强度和效率与声流道宽度与流体的热穿透深度的比值有关,当声流道当量尺度与流体的热穿透深度相当时较好。
绝热壁热声效应是指固体工作介质的外壁面与外热源理想热绝缘时,由于理想热绝缘的结果,总能量流(总能量流是焓流与热传导热流之和,也等于热流与声功流之和)将维持不变,这时出现热能和声能的相互转换的时均能量效应。制冷时在绝热壁热声效应中,声能被消耗并转换为热能,同时热流由低温端泵送到高温端。
当固体工作介质的外壁面与外热源处于有限热接触时发生一般情形的热声效应。等温壁热声效应和绝热壁热声效应是一般情形热声效应的两个极限情形。
任一声场可视为声场的驻波部分和行波部分之和,制冷时的绝热壁热声效应中,声场的驻波部分产生的效应有以下特点:1.产生的热声效应强度较低;2.热流方向总是由高声导率比的区域流向低声导率比的区域;3.当低温端在高声导率比的区域,高温端在低声导率比的区域,在承受较小的温度梯度时产生制冷效应。热流方向由低温端流向高温端,声能除部分用于克服工作介质的不可逆耗散外,一部分还被用于泵热。声功流的方向可由低温端流向高温端,也可由高温端流向低温端;4.在温度梯度一定时,声场的驻波部分产生的泵热效应的强度和效率当声流道当量尺度约为流体的热穿透深度时最大。这时流体工作介质与固体工作介质有中等程度的热接触,热声效应依靠工作介质的有限热力学不可逆性工作。对完全可逆或完全不可逆的工作介质,声场的驻波部分不能产生的泵热效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069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片分送器
- 下一篇:聚合物,其生产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