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地道夏季栽培金针菇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5107577.2 | 申请日: | 1995-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86A | 公开(公告)日: | 1996-04-17 |
发明(设计)人: | 张丙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丙林 |
主分类号: | A01H15/00 | 分类号: | A01H15/00 |
代理公司: | 河南省专利代理中心 | 代理人: | 聂孟民 |
地址: | 45004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地道 夏季 栽培 金针菇 方法 | ||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利用地道夏季栽培金针菇的方法。
金针菇又名冬菇子,是人们喜爱的食用菇,其栽培多是在8-16℃的低温环境下进行子实体生长,菌丝体的生长要求在18-24℃的较低温度(室温)下进行,所以,在我国夏季(如中原地区5月-9月份)温度较高,一般日温都在30℃以上,有时高达40℃,金针菇难以栽培食用,为了解决夏季高温下栽培金针菇的问题,一般是采用空调设备,进行温度控制,其设备投资大,管理麻烦,成本高,难以大量栽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栽培金针菇的难题,而提供一种新的在夏季高温时栽培金针菇的新途径,即利用地道夏季栽培金针菇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我国人防地道资产丰富,在人防地道内,夏季(如5-9月份)温度是14℃-14.5℃,是金针菇子实体生长的最佳温度,而且这时,在地面通向地道内通道的不同深度,如距地面3-5米处温度是18-25℃,是金针菇菌丝生长的良好条件,针对地道的这一特点,建专用发菌室,采用专用的培养架便可进行金针菇的菌丝培养,之后再在地道内进行训菇和出菇。
利用地道栽培金针菇,成本低,管理方便,一年四季均可生产金针菇,有效地解决了在夏季高温下不能正常栽培金针菇的难题,开拓了栽培金针菇的新途径。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情况。
图1为本发明用的发菌室结构图。
图2为发菌室位置及培养架放置情况图。
图3为抽风面结构剖面图。
图4为培养架结构俯视图。
图5为培养架结构侧面视图。
图6为人防地道结构图。
以栽培杂交19号金针菇为例详述如下:
一、首先配制培养基,以重量百分比为:棉子壳80%、玉米粉15%、麸皮3%、白糖1%、石膏0.5%、石灰0.5%、混合后,再加上述配料总量的65-70%的水,0.1%的多菌灵、500ppm的维生素B1、50ppm的生长素2-4D,如1、配100公斤培养基时,取棉子壳80公斤、玉米粉15公斤、麸皮3公斤、白糖1公斤、石膏0.5公斤、石灰0.5公斤、多菌灵0.1公斤、维生素B10.5克、生长素2-4D0.05克、水70公斤;2、配200公斤培养基时,取棉子壳160公斤、玉米粉30公斤、麸皮6公斤、白糖2公斤、石灰1公斤、石膏1公斤、多菌灵0.2公斤、维生素B11克、生长素24D0.1克、水140公斤;3、配50公斤培养基时,取棉子壳40公斤、玉米粉7.5公斤、麸皮1.5公斤、白糖0.5公斤、石膏0.25公斤、石灰0.25公斤、多菌灵0.05公斤、生长素2-4D0.025克,水35公斤,根据栽培金针菇的需要,其培养基多少,可根据配方重量百分比扩大或缩水,按配比选好配料后,将多菌灵、生长素溶于水中,再拌入其他混合配料中,拌匀亦可;
二、装袋:用17×30cm聚乙烯袋,每袋装菌棒高12cm,菌棒中间疏,周围密,以利于发菌;
三、消毒:在100℃常压下保持7-8小时,再闷10-12小时;
四、接种:当温度下降至30℃以下时进行接种,接种量,每袋10-15克菌种;
五、发菌:利用人防地道发菌,这也是本发明的关键所在之一,即在同地道相通的专用的发菌室内进行,温度保持在20-24℃,相对湿度70,室内有散射光,通风良好,菌棒放在培养架上培养,架四周袋口向外,架中间袋口与袋之间保持2-3cm的空间,这样一个月菌丝即可长满菌棒;
六、出菇:将长满菌丝的菌棒运入地道内出菇,解开袋口,袋口向上树直排放,在地道内除留下(80cm宽)人行道外,其余面积均可排放,每平方米约排放50支菌棒,十日左右,长出幼蕾,再将袋口翻卷至料面平,同时每天开排风扇两次,每次半小时,进行训菇,当子实体长至2-3cm时,停止排风,并把袋口提起,这样8-10日即可收第一潮菇,采集第一次后,要补充营养液,其营养液配制为:水99.3%、尿素0.5%、磷酸二氢钾0.1%、白糖0.1%、(以上均为重量百分比),每袋补液量约20毫升,补液后57日又可现蕾,每一批可补液两次,收3-4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丙林,未经张丙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075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型边缘连接器
- 下一篇:管式金属内腔化学镀镍-磷合金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