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充气的气体打火机无效
申请号: | 95107754.6 | 申请日: | 1995-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182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3-08 |
发明(设计)人: | 黑川好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海清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Q2/16 | 分类号: | F23Q2/16;F23Q2/5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修哲 |
地址: | 联邦德国门***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气体 打火机 | ||
本发明涉及可充气的气体打火机,特别是一种可充气的气体打火机,包括贮存液化气的罐元件,设在罐元件上的充气阀,及包住罐元件的外壳,外壳上开有孔,在罐元件插入的情况下可从外面通过该孔接触充气阀。
上述这种气体打火机已是公知的,如德国外观设计No.MR26192。
相反地,例如,对于可充气的打火机,在这种专门的气体打火机中,罐元件设置在箱形的外壳中,该外壳还构成握住气体打火机的捏手元件。与气体打火机相对的一边装着一个金属管,其中设置了气体喷嘴及点火电极。气体打火机有比较大的尺寸以保证在致动气体打火机的手及点着的气体火焰(例如,像煤气灶的火焰那样)之间有适当的距离。因此,气体打火机有一外壳及设在外壳中的分离的罐元件。对于一般的打火机这种方法不能采用,因为打火器的几何尺寸比较小,使得能通过罐元件直接握住打火机。
由于气体打火机的这种专门结构,通常在罐元件及外壳之间有空腔。在与金属管相对的外壳端部,现有技术的气体打火机装着一个充气阀,该阀插在罐元件中,并且可以通过外壳上的孔从外面触及它。因此,当液化气罐用空时,使用者可以对气体打火机的罐元件再充气。
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充气筒不正确地放在充气阀上,也就是说,以一个角度或是不同轴地装上,那么液化气会进入罐元件及外壳之间的空腔中。
在这种情况下紧接着对罐元件的成功的或尝试的充气,致动气体打火机的点火机构时,渗入空腔中的气体会点燃。如果在空腔中的气体仍处在液态,沸腾会释放掉相当量的可燃气体,因此在实践中已发生的这一作用在安全方面有相当的危险。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现有的气体打火机,使它可以安全使用。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充气的气体打火机,包括贮存液化气的罐元件,设在罐元件上的充气阀,及包住罐元件的外壳,外壳上开有孔,在罐元件插入的情况下可从外面通过该孔接触充气阀,在所述的外壳对着罐元件的内侧设有一密封件,包住所述的外壳的孔。
由于包住孔的密封件设置在外壳的内侧,没有液化气进入罐元件与外壳之间的空腔中,甚至在充气进行得不准确时也如此。
如果密封件设在外壳和罐元件之间,则可以简单的方式密封空腔。
在合适的充气阀的情况下,密封件可以设置在外壳和充气阀之间。
如果密封件是环形密封件,可简化最终的密封件的装配。
如果密封件是橡胶密封件,可以得到耐久的密封。
矩形截面的密封件特别有利,因为可以密封即使有些不平的表面。
如果密封件的一侧边或两边是可自粘的,特别是密封件与阀同轴地粘到充气阀上,密封件可以可靠地固定,特别在装配时。
如果密封件与外壳的孔同轴地从内侧粘到外壳上,可以得到使下空腔只留下很小的残余体积。
另外,根据罐元件的形状,密封件可以粘到所述的罐元件上以封住充气阀。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气体打火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气体打火机的部分剖切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气体打火机的一部分放大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气体打火机装配时的安排的透视图。
图1示出了一个气体打火机1,具有一捏手部分2,及致动电磁阀(未示出)和压电点火装置的致动触发器3。在与捏手部分2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开口,火焰4可通过该开口冒出。
在捏手部分2内设置一个罐元件5用于贮存液化气。在罐元件5远离触发器3的一端设有一充气阀6。充气阀6像螺钉似地插入罐元件5中,它可以通过气体打火机1的捏手部分2的孔7从外面接触到。
图2以放大的比例示出图1中的部分细节。
罐元件5及捏手部分2均由塑料模制成。在充气阀6的区域,和握手部分2的轴形部分,可以看到一空腔8,这是由于工艺制造的原因而需要的。
在孔7的内缘和充气阀6的环形端面之间装了一个密封件10。在最佳实施例中,密封件10是一个矩形截面的可自粘地包住的橡胶密封件。密封件10是圆环形的。它的一个平的侧边压在封住孔7的向内偏置的环形表面上。在一个装配好的气体打火机中,密封件10的另一个平的侧边压住充气阀6的环形端面,这样把空腔8与孔7密封隔离。
图3示意地示出了在密封件10及充气阀6之间的空间配合关系。
在处置本发明气体打火机对有下面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海清木有限公司,未经东海清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077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