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电流指示器无效
申请号: | 95107937.9 | 申请日: | 1995-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700A | 公开(公告)日: | 1996-12-25 |
发明(设计)人: | 钟汝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钟汝祥 |
主分类号: | G01R19/165 | 分类号: | G01R19/165 |
代理公司: | 广东粤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卉 |
地址: | 510515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电流 指示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流指示装置,适用于电气设备电流状况的指示、监控。
电流是电力应用中重要参数之一,正确控制负荷电流,可使供、用电系统得到最高的效率,超负荷用电不但浪费电能,严重的还会损毁电气设备,甚至造成灾害,因此,负荷电流的安全监控对一些电气设备是非常重要的。现有技术都是用电流表作电流指示的,存在着价格高、体积大、安装麻烦等不足,所以一般电气设备中都没有安装电流表,对电流缺少必要的监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价康、安装、使用方便的安全电流指示器。
本发明由外壳(1)、电流互感器(3)、滤波整流电路(4)、指示电路组成,其中指示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子开关电路(5)、振荡电路(6)和发光指示器(7)。使用时,将本指示器串接入电气设备的电源线路上,当负荷电流通过电流互感器(3)初级线圈时,次级线圈感应相应的电压,经滤波整流电路及指示电路使发光指示器发光,在额定安全电流范围内发出常亮指示,当出现超负荷电流时,电子电路产生低频脉冲控制发光指示器发出闪光指示,起到警示作用,从而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外壳(1)在对应电流互感器(3)位置开有通孔(2),这样在使用时只需将电气设备的电源线路穿过通孔(2)而不需接线,当有电流流过电源线路时,可使电流互感器(3)的次级线圈感应出电压,与电流流经初级线圈时效果一样,从而更进一步实现,安装、使用方便的目的。
为了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上述指示电路中还可设置有声响警示电路(8)。
本发明结构精巧,体积小,价格康,安装简易,使用方便,且线路耗电微小,可普及应用到各种工业、家庭电气设备上。其指示明确,可具有光、声双重警示功效,提醒人们及时调整电流,或找出电气的故障,对各种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对电热设备的电流指示及对三相用电的平衡电流指标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图1为本发明结构外形图;
图2为图1A-A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电原理方框图。
图4为实施例1电路图;
图5为实施例2电路图;
实施例1:本例如图4所示,由外壳(1)、电流互感器(3)、滤波整流电路(4)、电子开关电路(5)、振荡电路(6)和发光指示器(7)组成,其中滤波整流电路(4)为由二极管D1、D2及电容C1、C2组成的倍压滤波整流电路,电子开关电路由三极管G、电阻R2及电位器R1组成,其中三极管G与电阻R2串接后与电位器R1并接,并与滤波整流电路二输出端并接,电位器R1的调节端与三极管G的基极相接,调节电位器R1到某一点,使三极管G在负荷电流在额定范围内时输出低电平,超范围时输出高电平。振荡电路(6)由与非门1、与非门2、电阻R3、R4及电容C3组成,其中与非门1输入端与输出端通过电阻R3、R4相接,与非门2一输入端b与输出端通过电阻R3、电容C3相接,从而组成振荡电路,与非门2的另一输入端a与电子开关电路输出端即三极管G的集电极相接。发光指示器(7)采用发光二极管L,二极管L通过与非门3与振荡电路输出端连接,与非门3在这里起到反相作用,可使振荡电路信号更稳定。本例在使用时,将电气设备的电源线路穿过指示器的通孔(2),当有负荷电流流通过时,次级感应线圈感应相应的电压,经倍压滤波整流电路后经电子开关电路、振荡电路使发光二极管L发光,当电流在额定安全电流范围内时,三极管G通过集电极向振荡电路输出低电平,振荡电路不起振,发光二极管发出常亮指示,当电流超出额定范围,三极管G输出高电平,振荡电路起振,发光二极管发出闪光指示,从而起到警示作用。
实施例2:本例2与本例1大致相同,增加了声响警示电路(8),如图5所示,声响警示电路(8)由电子蜂鸣器Bz,与非门4串接而成,其中与非门4输出端与电子蜂鸣器Bz的负极连接,该电路(8)与发光二极管并联联接,当振荡电路输出低电平时,由于与非门4的反相作用,输出高电平,电子蜂鸣器Bz不工作,当振荡电路输出高电平时,与非门4输出低电平,蜂鸣器发出声响警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钟汝祥,未经钟汝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079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