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口腔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95109451.3 | 申请日: | 1995-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517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15 |
发明(设计)人: | 平山知子;平野正德;菊池康夫;渡边敦;小林利彰;菅原浩市;矢泽稔 | 申请(专利权)人: | 狮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K7/28 | 分类号: | A61K7/28;A61K7/16;A61P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杜京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口腔 组合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口腔组合物,它可以通过抑制牙斑的形成而有效地预防龋齿,并可有效地分解掉牙斑并促进牙的抗酸能力和重新矿物质化,该组合物的典型剂型为牙粉或漱口药。
为提高预防龋齿的效果,必须提高牙齿的抗酸能力并从牙齿表面去除牙锈或牙斑。已知可有效地提高牙齿的抗酸能力的典型的成分为氟化合物,如氟化钠、氟基磷酸钠、氟化锡、氟化钾以及氟化锡钾。
变体酶是一种能够分解牙斑中葡聚糖的α-1,3键的酶,而牙斑是形成龋齿的一个因素。现已知道这种酶可通过抑制牙斑的形成和去除牙斑而有效地预防龋齿的形成,参见“牙科研究杂志(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第51增补卷,第394页,1972年。不过,只调配使用一种氟化合物或变体酶所制成的洁牙剂对龋齿的预防效果不那么令人满意。
考虑到将两种对龋齿都有预防作用的药物组合物结合起来使用有望提高预防龋齿的效果,我们尝试将变体酶与一种氟化合物结合起来使用。根据JP-A108252/1974的教导,能够分解牙斑中葡聚糖的α-1,6键的葡聚糖酶当与氟基磷酸钠一同使用时能够在洁牙剂中保持活性,我们希望共同使用二者会有助于稳定变体酶。
特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一同使用一种氟化合物和变体酶时,我们发现,当变体酶与作为预防龋齿的一种有效成分的氟化物结合时,变体酶对于这种氟化物不稳定。在其中混有氟化物的洁牙剂组合物中,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变体酶的活性。因此,对联合使用变体酶和氟化物而言,我们希望发展一种新技术,来防止变体酶的活性因这种氟化物的存在而降低,并使这两种活性成分能够表现出它们最大的活度。
于是,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颖的和改进了的口腔组合物,该组合物通过防止变体酶被氟化物减活而可以联合使用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因此该组合物可很有效地用于预防龋齿。
我们发现,通过在含有变体酶和氟化物的洁牙剂组合物中将选自茴香脑、香芹酮、桉树脑、水杨酸甲酯、丁子香酚、丁酸乙酯和肉桂醛的一种芳香组分与1-薄荷醇以1∶9至8∶2的重量比相混合,可以使变体酶与这种氟化物的结合稳定下来,提高洁牙剂组合物中变体酶的剩余活性,并且变体酶与这种氟化物以协同的方式改善了防止龋齿的预防效果。
如后面将要在试验中示意的那样,仅仅将变体酶与氟化物联合使用所得的龋齿抑制率小于单独使用变体酶和这种氟化物所得的龋齿抑制率之和,甚至小于变体酶单独使用时所获得的对龋齿的抑制率,因为变体酶会被这种氟化物减活。在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的一个混合体系中将茴香脑、香芹酮、桉树脑、水杨酸甲酯、丁子香酚、丁酸乙酯和肉桂醛或1-薄荷醇相混合对变体酶减活作用的补救作用很小。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在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的一个混合体系中将茴香脑、香芹酮、桉树脑、水杨酸甲酯、丁子香酚、丁酸乙酯和肉桂醛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与1-薄荷醇以1∶9至8∶2的比例相混合,可以把变体酶被氟化物的减活作用降低到最小甚至消除这种现象,所得的龋齿抑制率大于单独使用变体酶和这种氟化物所得的龋齿抑制率之和,也就是说,取得了协同的龋齿抑制效果。当所用的氟化物是氟化钠或氟化,钾或氟基磷酸钠并且当1-薄荷醇与茴香脑、香芹酮或丁酸乙酯,特别是茴香脑一同使用时这种效果变得更加显著。
关于葡聚糖酶,从JP-B39128/1987中可知,1-薄荷醇与香芹酮的混合物有助于稳定葡聚糖酶,并且另外再混入茴香脑时可改善使用时的口感。这并非依赖于葡聚糖酶被氟化物减活的现象得以避免的机制,因为据信葡聚糖酶不会被氟化物减活。相反,我们的新发现是,变体酶被氟化物减活并且将1-薄荷醇与另一种芳香组分(如香芹酮、茴香脑)混合起来不但避免了变体酶被氟化物减活,还取得了协同的龋齿抑制效果。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口腔组合物,包括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其中至少一种选自茴香脑、香芹酮、桉树脑、水杨酸甲酯、丁子香酚、丁酸乙酯和肉桂醛的芳香组分与1-薄荷醇以1∶9至8∶2的重量比相混合。氟化物最好是氟化钠、氟基磷酸钠或二者的混合物。与1-薄荷醇相结合的优选的芳香组分是茴香脑、香芹酮或丁酸乙酯。
本发明的口腔组合物含有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这里所用的变体酶可以是已知的变体酶中的任何一种,例如是那些通过培养可产生变体酶的细菌(如SP假单胞菌、naljianum木霉菌、valensis链霉菌、needlans曲霉以及SP产黄菌)所得到的变体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狮子株式会社,未经狮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094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