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阿斯匹林缓血酸氨盐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5110297.4 | 申请日: | 1995-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37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9-06 |
发明(设计)人: | 毕星福;李家荣;郑波;张桂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制药总厂 |
主分类号: | C07C235/68 | 分类号: | C07C235/68;C07C231/02 |
代理公司: | 沈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刁佩德 |
地址: | 11002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阿斯匹林缓血酸氨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可水溶的阿斯匹林复盐,特别涉及阿斯匹林和缓血酸氨的复盐及其制备方法。
众所周知,阿斯匹林(简称APC),在临床上应用已有九十余年的历史,因疗效确切,毒性较低,在国内外受到普遍重视。但由于该药物水溶解度小,遇水极易分解,因此只能口服使用,而口服使用易引起对胃粘膜的刺激,致使一些患者不能耐受。因此改变阿斯匹林给药途径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七十年代,法国的Eglc公司首创了新药——Aspeglc——赖氨酸和阿斯匹林的复盐,此盐在水中有很好的溶解度,可用作肌注和静注,由于给药途径的改变,不仅避免了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且有起效快、血药浓度高、无成瘾性等优点,就其镇痛效果而言,可与吗啡、杜冷丁相媲美,因此,赖氨匹林在日本、法国已成为畅销药品之一(药学通报-1984年第19卷第二期,第24页)。这一成功事实启迪人们去寻找方便可得的APC新的可溶性盐,以便筛选出具有解热镇痛效果的新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水溶的阿斯匹林缓血酸氨盐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制得的产品具有较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不仅克服了APC口服时存在的副作用,而且进一步拓宽了APC的应用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产品结构式如下:
其制备方法是:
以阿斯匹林、缓血酸氨为原料,包括以下反应步骤:先将阿斯匹林溶于醇或丙酮溶液中,其用量重量、体积比为:阿斯匹林∶醇或丙酮=1∶5-60;然后按摩尔比为:阿斯匹林∶缓血酸氨=1∶1-1.05,将缓血酸氨加入上述醇或丙酮溶液中,常温下搅拌1-3小时,加活性炭脱色后,经过滤、洗涤、干燥常规处理,得产品阿斯匹林缓血酸氨盐,即:缓血匹林。
上述反应所用的醇可以是甲醇、或乙醇、或异丙醇,所用醇含量为93-100%,如用丙酮,其含量为93-100%,脱色用炭为针剂炭,其用量可为阿斯匹林投料量的0-30%,活性炭用量为“0”时,产品只能供口服使用,最佳用量为10-20%。
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得的产品已用核磁共振、元素分析、IR、UV进行了结构确证,其结构式确为:
分子式为;C13H19O7N
分子量为:301.29
含量:99.43%
有关结构确证图谱见附图。
图1:核磁共振波谱
图2:元素分析图谱
图3:红外图谱
图4:紫外图谱
为确定本产品是否有解热镇痛效果,本发明人首先对其进行了药效筛选工作,具体试验数据如下:
1、急性毒性试验
静脉给药:1192.57±53.1(mg/kg)
口服给药:2231±200.8(mg/kg)
2、抗炎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制药总厂,未经东北制药总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102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1-(杂)芳基-3-羟基吡唑的制备
- 下一篇:直链醛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