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醋酸钴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5110509.4 | 申请日: | 1995-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508C | 公开(公告)日: | 1998-02-25 |
发明(设计)人: | 曹善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化纤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53/10 | 分类号: | C07C53/10;C07C51/41 |
代理公司: | 山东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金海 |
地址: | 250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醋酸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醋酸钴的制备方法领域,更详细地说,是涉及在一个柱形或罐式反应器中,加入金属钴,在反应器的顶部,加入氧化剂过氧化氢和醋酸与金属钴反应制备醋酸钴的方法领域。
前苏联专利SU1728222A,申请日为90年3月19日,公布了一种醋酸钴的制备方法,该发明是由金属钴和醋酸在氧化剂过氧化氢或过醋酸存在下进行反应制备醋酸钴的方法,过程是在一个塔式反应器中进行,填充的金属钴比表面积为1-1000cm2/g,醋酸和氧化剂是按摩尔比2∶1连续地从塔顶加入反应器内,同时从塔的下部放出生成的醋酸钴水溶液。
SU 1728222A存在的弊病之一是当将较容易制备和常用的比表面积小于1cm2/g的工业级金属钴做为原料时,反应过程生产率低,过氧化氢利用率也低。
SU 1728222A存在的弊病之二是生产过程的生产率和过氧化氢的利用率不能兼顾,也就是说,生产过程的生产率高了,过氧化氢的利用率却降低了。现以SU 1728222A第六个实验为例,氧化剂过氧化氢的用量为1.5mol,金属钴的比表面积为314cm2/g,投料速度以过氧化氢计为1.0mol·l-1·min-1,醋酸盐的产量为212g,醋酸钴的含量为98.5%,生产率达到了12700g·l-1·h-1,但过氧化氢的利用率只有56.7%。
SU 1728222A存在的弊病之三,没有考察原料金属钴中镍的存在对醋酸钴的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克服SU 1728222A存在的弊病,采用新的技术特征,达到了降低对金属钴比表面积的要求,在提高过程生产率的同时又提高了过氧化氢的利用率,本发明还考察了金属钴中的镍对醋酸钴的影响,为在生产中直接使用含镍金属钴提供了依据。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调整过氧化氢比例,来达到降低对金属钴比表面积大小的限制。反应过程,直接采用不经过任何超细分散等加工后的工业级金属钴。下面,详细介绍本发明。
本发明是在一个柱形或罐式反应器中,加入一般常用的工业级金属钴,从反应器顶部加入浓度为2-40%(重量)的醋酸溶液和浓度为0.1-10%(重量)的过氧化氢溶液,生成的醋酸钴盐溶液,从反应器底部连续排出,当金属钴中镍含量达2%时,对醋酸钴的质量不产生影响,生成的醋酸钴溶液可以直接送去调配对二甲苯经液相氧化制备对苯二甲酸的催化剂,也可以用于制备晶体醋酸钴。在反应过程中,当加入醋酸的浓度低于2%(重量),过氧化氢的浓度低于0.1%(重量)时,过氧化氢的利用率可以达到100%,但单位时间内醋酸钴的生产率很低。当醋酸浓度高于40%(重量),过氧化氧浓度高于10%(重量)时,虽然可以保持过程有较高的生产率,但是反应过程中有黑色粒子出现,还有晶体醋酸钴析出,使得过氧化氢分解过程加剧,降低了过氧化氢的利用率。当醋酸浓度在2-40%(重量),过氧化氢浓度在0.1-10%(重量)范围内时,通过控制过氧化氢的加料速度,可以使生产过程生产率提高,同时提高过氧化氢的利用率。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
例1:在一个直径为20mm,总容积为50ml的柱形反应器中,加入工业级金属钴250g(其中比表面积为0.4-1cm2/g的占80%,其余为1-3.4cm2/g)金属钴中镍含量为2%,过氧化氢溶液和醋酸溶液预先混合后,从反应器顶部注入反应器中。过氧化氢的浓度为0.1%(重量),醋酸的浓度为2%(重量),过氧化氢与醋酸的摩尔比为1∶11.3。反应液加料速度以过氧化氢计算为0.003mol·l-1·min-1,从反应器的底部连续排出醋酸钴溶液,醋酸钴的质量符合日本工业标准JIS K83664要求。其中醋酸钴中镍含量小于0.05%,比标准要求降低了10倍(标准要求为<0.50%)。醋酸钴的生产率为81g·L-1·h-1,过氧化氢利用率为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化纤研究院,未经济南化纤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105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