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优化尿素法生产水合肼工艺无效
申请号: | 95111209.0 | 申请日: | 1995-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993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5-03 |
发明(设计)人: | 巫德坤;徐继国;孙永贵;张益生;陈应龙;刘卫群;马守田;付永宽;陈忠源;许锡军;刘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43/10 | 分类号: | C07C243/10;C07C241/02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冯忠亮 |
地址: | 644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优化 尿素 生产 水合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尿素为原料生产水合肼的工艺。
传统的尿素法生产水合肼工艺是将42%浓度氢氧化钠加水配成30%浓度的稀碱,通入氯气,控制反应温度10-25℃,反应生成次氯酸钠,合有效氯10-12%,将生成的次氯酸钠溶液,尿素溶液在催化剂作用下,加热到104-105℃,反应生成水合肼溶液(简称合成液)。合成液中含水合肼4-4.5%。此外还要生成碳酸钠和氯化钠,由于整个工艺流程中生成的氯化钠没有除去,合成液中氯化钠的含量达10-12%,将生成的合成液送入五层蒸发器蒸发脱盐,蒸发出的水和水合肼降温为液体送入分馏塔,再加热变成蒸汽后,提浓到40%,整个工艺流程都为间歇操作。
传统的尿素法生产水合肼的工艺由于原料浓度低,物料的投入量均以人工控制,用玻璃流量计检测,配料不准,影响水合肼的合成收率,合成收率低,只有68-70%。且水合肼含量低,只有4-4.5%,后处理量大,蒸汽消耗量大。
使用五层蒸发器蒸发脱盐,每次只能投入4m3合成液,间歇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大。蒸发器的效率低,只有88%,消耗较多的蒸汽。蒸发出的水和水合肼蒸汽降温为液体,而在分馏提浓工序又要加热变成气体再提浓,多消耗蒸汽。蒸发后的固体盐(含水合肼,氯化钠,碳酸钠等)没有回收利用,直接排放污染环境。由于整个工艺流程为间歇式操作,生产率低。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耗能少,不污染环境,整个生产连续化,合成收率高,生产率高的生产水合肼工艺。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1)次氯酸钠生产工序,在开车时将42%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成30%浓度,通入氯气到剩余氢氧化钠为2-4%时,连续不断地加入42%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以后不再配稀碱)。不断生成次氯酸钠。反应原理为:
因次氯酸钠含有效氯高,氯化钠则以结晶形式大部分析出,由采盐泵采出,经离心分离后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晶体。
由于生成的次氯酸钠含有效氯较高,在下工序生产水合肼时,合成液中含水合肼浓度高达5-6%,后处理量减少。
次氯酸钠除去氯化钠后,使下工序合成提高收率1-2%。在蒸发脱盐工序时采出的盐量减少,减少了采盐夹带损失的水合肼。
(2)合成工序:
将上工序生成的低碱度,高浓度次氯酸钠溶液,30%浓度尿素溶液,42%浓度氢氧化钠溶液分别送入合成器混合后加热到104-105℃,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合肼的粗溶液。反应原理如下:
(3)蒸发,分离工序:
将粗水合肼溶液连续不断地送入反向循环式蒸发器蒸发,水和水合肼蒸汽直接进入分馏塔。蒸发时形成的氯化钠,碳酸钠等结晶体经采盐泵采出分离得固体盐。
反向循环式蒸发器在蒸发时不需用泵强制循环,而是自然循环,蒸发效率高达91-92%,蒸发器的加热面积达100m2以上,利于大生产。生产连续进行,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操作条件。
(4)分馏工序:
水和水合肼混合蒸汽连续不断进入分馏塔提浓塔釜液即45-55%的水合肼,排出馏出水。
本发明的工序(2)中的次氯酸钠、尿素、氢氧化钠溶液各由一泵输送到合成器,泵的转速由变频调速器调控。流量由电磁流量计检测,密度由密度仪检测。合成器的加热器由蒸汽加热,蒸气通入量的大小由电磁调节阀调节。由温度传感器检测合成器反应温度。送入合成器的次氯酸钠、尿素、氢氧化钠溶液的摩尔比为1∶1∶05∶2.5-2.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112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