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颜料随非饱和水运动染色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5112825.6 | 申请日: | 1995-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710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2-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长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世长 |
主分类号: | D06B1/00 | 分类号: | D06B1/00 |
代理公司: | 蚌埠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陆淑贤 |
地址: | 233001 安徽省蚌埠***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颜料 饱和 水运 染色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染色的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颜料随非饱和水运动染色的方法。
现有的染色方法,一般是把被染物浸于染液中,在一定温度下,采用机械或人工进行卷染、扎染等,这种方法染出的颜色为均匀单一色。为满足特殊要求,如需染成色度深浅渐变时,目前主要采用喷雾法或分段印色法,喷雾法喷出的颜色没有明显的色段,色度渐变比较自然,但是操作时控制相当困难,成本也较高;分段印色法操作较为简单,但是染出的颜色有明显色段,过渡不自然;因此上述两种方法运用的都不太普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颜料随非饱和水在被染物内运动进行染色的方法,该方法染出颜色的色度渐变自然,不存在色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方法如下:将被染物分为染液上升段和染液下降段,被染物染液下降段垂直高度大于染液上升段垂直高度,控制被染物内水分始终处于非饱和状态,被染物的染液上升段底部浸于染液中,染液中颜料随染液沿被染物运动过程中被被染物吸附。
根据具体染色速度和色度的要求,在被染物染液上升段和染液下降段之间设置染液水平段。
另外当被染物长度较短时,还可采用与被染物同类的材料加设接引段,作为被染物的染液水平段和染液下降段。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该染色方法可沿被染物任一方向进行染色,染液的运动过程实际上就是颜料随被染物内非饱和水运动的过程,在染液浓度一定的情况下,被染物的色度自上升段至下降段逐渐变浅,也可根据需要在染色过程中增加染液的浓度或对染液进行稀释,采用本方法可染单一颜色,也可在被染物的一部分染上一种颜色经过固色、洗净后再上染其他颜色,另外还可以根据各种颜料运动速度的不同同时上染多种颜色,该方法染出的颜色为渐变色(包括单色渐变和多色渐变),而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接引染色示意图;
图2为单段染色示意图;
图3为多段染色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可选择棉、化纤、丝、毛、纸等作为被染物,不同被染物、不同颜料、不同添加剂及被染物的不同放置方式对染色效果和速度都有影响,因此,为达到理想的染色效果,必须进行染前试样,染前试样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设备条件、被染物性质选择相应的颜料,如在常温条件下,对棉、粘纤(富纤)、丝、毛、锦纶等染色可选用活性染料X型。
(2)颜料运动速度及染色牢度,不同颜料随非饱和水运动速度不同,被染物对不同颜料的吸附力不同;可选用多种颜料混合制成染液,然后进行染色试样,就能看出各种颜料运动速度的快慢,运动速度越快,染色牢度越差,运动速度越慢,染色牢度越强。
(3)添加剂(如氯化钠、小苏打等)对运动速度的影响,同一种颜料、添加剂不同运动速度不同,不同颜料、同一添加剂运动速度也不同。
(4)添加剂(如氯化钠、小苏打等)本身具有固色作用,因此,添加剂对色差有一定影响。
(5)被染物放置方式对颜料运动速度的影响,上升段垂直高度越大,水平段越长,运动速度越慢,反之速度越快,下降段垂直高度越大,运动速度越快;根据被染物长度调整三段比例,使之达到理想的染色速度。
(6)不同被染物对运动速度和色差的影响。
(7)为加快染色速度,可一次上染数层被染物,根据所选被染物性质试样每次上染的层数。
(8)选择固色剂(如磷酸三钠)种类及固色液的浓度。
经过上述诸多方面试样取得满意结果后即可进行正式染色,染色时被染物的放置方式主要由被染物形状、尺寸及各段长短分配来决定。
实施例一:当被染物长度较短,不宜直接分段进行染色时,可采用如图1所示接引法,接引段4采用与被染物1同类的废旧材料作为染液水平段1b和染液下降段,被染物1染液上升段1a的底部浸于染液槽2内,接引段4底部对准残液槽3,染液在被染物内沿染液上升段经染液水平段至染液下降段方向运动,染液中的颜料在随染液运动过程中被被染物1吸附,残液经接引段4底部流入残液槽3内。
实施例二:当被染物长度适中时,即可采用如图2所示的单段染色法,将被染物1分为染液上升段1a、染液水平段1b和染液下降段,各段长度根据具体需要,适当调整至最佳比例,染色方法及过程同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世长,未经李世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128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级钴锰尖晶石及其制法和用途
- 下一篇:称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