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螺旋藻成分的保健型饮用酒无效
申请号: | 95113078.1 | 申请日: | 1995-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600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5-28 |
发明(设计)人: | 向曙光;周文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绿宝生物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G3/04 | 分类号: | C12G3/04;A61K35/66;A61K35/78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专利服务中心代理部 | 代理人: | 濮家蔚 |
地址: | 63246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藻 成分 保健 饮用 | ||
本发明涉及的是含有天然药用植物原料浸出成分的保健型饮用酒。
将具有某种生理作用或药理作用的成分引入饮用酒中构成具有一定保健功能或治疗作用的饮用酒已有不少报导。其中的生理或药理作用成分多来自天然药用植物、动物或矿物等原料。具体制作方法可有浸泡、勾兑或共同发酵酿制等几种。如,中国专利93117157.1和93117601.8等文献分别介绍的是以酒浸泡药物所成的保健酒生产工艺和用酒浸泡枸杞子、黄狗肾等十种中药所成的“正元浆保健酒”。中国专利93111927.8介绍的是以白酒与胡萝卜素粉剂和麦芽浸出液、枸杞浸出液等成分相互勾兑所成的“抗氧化保健酒”。中国专利92113224.7和92112241.1等文献公开的是将处理后的鬼针草与多种粮食成分混合发酵制备保健酒的方法和将处理后的魔芋与糯米一同发酵酿制魔芋酒的方法。除此以外,含有不同天然药用原料成分的保健型或治疗型的饮用酒还有许多文献报导,所用的酒的酒精含量既有50°~60°的高度酒,也有低于50°的中低度酒。
在各种天然药用原料中,螺旋藻是已引起世界各国重视的一种藻类植物。由于它含有十余种维生素和八种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必需氨基酸,以及硒、碘等多种微量元素、藻多糖和γ-亚麻酸等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并且其细胞结构又很容易被人体吸收消化,消化率可达86%,正在被进行着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应用。现在的试验结果已证实其在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功能,调整人体营养和生理机能,消除疲劳,延缓衰老等方面有许多特殊而有益的作用,并已广泛地用于疾病康复和机体机能的恢复,癌症放化疗的辅助治疗,抗辐射损伤,降血脂和降胆固醇,增强免疫力,以及抗衰老和保健等许多方面。使用的方式普遍是将其提取物或直接粉碎成细粉制成不同形式的食品添加剂。如WO8700731公开了一种将螺旋藻水煮后用蛋白分解酶处理等方式得到的抽提物用作食品添加物。JP85210968、JP9183563和JP92237497等文献介绍的都是直接以螺旋藻制备保健饮料或食品。FR2617016公开的是以冻干的螺旋藻和奶蛋白组成的食品添加物。中国专利89100036.4、93111279.6、94106228.7等文献介绍的都是对螺旋藻水提取液直接使用或进一步用酶水解处理后制备成不含酒精的饮用品的方法。中国专利93108848.8介绍的是由螺旋藻、南瓜精粉和绞股蓝组成配料的保健品。这些都仅将螺旋藻用在不含酒精的食品中,使其应用范围受到局限,其特殊而有益的多种功能未能充分地得以利用。
根据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至少含有螺旋藻浸出成分的保健型饮用酒,以扩展螺旋藻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使其多种有益的保健功能得以更充分的利用。
本发明的保健型饮用酒为在以酒精含量为12°~60(即12~60%,V/V)的粮食蒸馏酒为基础酒,其中至少含有螺旋藻浸出成分,其中所含的螺旋藻(相当于干品重量)与基础酒(体积)的比例为1∶50~200。其制备方法十分简单,将符合食品级规格的螺旋藻——通常为干燥品,用符合食品标准规定的12°~60°的粮食蒸馏酒作为基础酒进行浸泡,通常浸泡时间可为72~144小时。浸泡过程中宜采取间断性的搅拌。浸泡后静置,用适当密度的筛网或常规使用的硅藻土等介质过滤,以滤液无肉眼可见固形杂质,即得到本发明所称的保健型饮用酒。为加快浸提速度,浸泡时可先将螺旋藻原料作适当粉碎,例如可以粉碎成80~120目(直径约为0.12~0.18毫米)。基于目前通常的粮食蒸馏酒按其酒精含量可分为高度酒和中、低度酒几类,其酒精含量多为12°~60°范围内,它们都可以在本发明中作为浸泡螺旋藻原料的基础酒使用,从而可得到不同酒精含量的含螺旋藻成分的保健酒,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显然,本发明这里所称的含螺旋藻成分的保健酒除按上述方法制成只含单一螺旋藻成分外,也包括允许同时还添加有与其作用不相抵触的其它常规补益营养型天然药用植物原料共同浸泡,如:枸杞、大枣、花粉等,提取有效成分,以获得具有某种突出或有所侧重或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预期功效的含螺旋藻成分的保健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绿宝生物工程研究所,未经重庆绿宝生物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130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