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折叠式数据通信机无效
申请号: | 95120386.X | 申请日: | 1995-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540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3-19 |
发明(设计)人: | 小岩数男;中尾顺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35/04 | 分类号: | H01R35/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岳,邹光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式 数据通信 | ||
本发明涉及连接到信息处理器,例如通过无线电通信发送和接收数据的个人计算机的数据通信机,更具体地说,涉及机身可折叠地与插入信息处理器的扩大的槽中的PC卡部件相连接的数据通信机。
近来,正在使用连接到信息处理器,例如通过无线电通信发送和接收数据的个人计算机的数据通信机。
通常的数据通信机装有槽插入件经铰链与机身连接的可转动的机构,由在其上构造接口连接器的PC卡部件构成的槽插入件,装有通信机和天线的机身。
在使用该机时,槽插入件插入信息处理器的扩大的槽中,在槽中接口连接器连到PC卡连接器上,在使用完毕后,槽插入件与槽分开,并转动和折叠在机身中。
但是,在此数据通信机中,由于在携带该折叠机时,接口连接器仍然是露在外面,因此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静电使内部电路损坏,外部撞击所造成的破坏等之类的问题,或者由于如灰尘这样的外来物的侵入所造成的接触不良等问题。此外,由于PC卡厚度较薄,在携带中也易破坏。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当携带折叠式数据通信机时,尽管将槽插入件和机身折叠起来,也可有效地防止有简单结构的接口连接器和PC卡部件的破坏线损坏。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改善不使用的折叠式数据通信机由可携带性。
达到上述目的折叠式数据通信机可转动地连接机身和槽插入件。
所述机身包括:安装电子电路的板,和当槽插入件转动和折叠时放置槽插入件的机座。
所述槽插入件包括:PC卡部件和接口连接器。
此折叠式数据通信机,当槽插入件插入如个人计算机那样的信息处理器的扩大的槽中,将接口连接器连到PC卡连接器上时,能发送和接收数据。此机单独也可有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的功能。在使用完之后,槽插入件与所述槽分开,并折叠在机身上构造的用于放置的开口中。如此,接口连接器和PC卡不会损坏,同时也改善了可携带性。
本发明的以上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根据下述的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将变得显而易见,所述附图是:
图1是表示通常的折叠式数据通信机的透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透视图;
图4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连接器保护盖的透视图,而图4B是表示在其上安装连接器保护盖的导槽的部分剖面图;
图5A和5B是分别说明放置和展开槽插入件的动作的部分剖面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透视图;
图7A和7B是分别说明放置和展开槽插入件的动作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下面是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
首先,用作参考,利用图1说明通常的折叠式数据通信机。
在图1所示的数据通信机100中,长孔插入部件102通过铰链104,与机身103可转动地联在一起。长孔插入部件102包括在共上形成一阴界面连接器113的PC卡部件,机身103有安装电子电路的印刷板(未画出)和天线123。
当使用该机时,折叠的长孔插入部件102和机身103旋转为如图1所示的状态,然后槽插入件102插入信息处理器的扩大的槽中。此时,界面连接器113与槽中的阳PC卡连接器连接,以便能够发送和接收。使用后,槽插入件从槽中取出,并通过朝着机身103的顶部或侧面的旋转被折叠起来。
但是,由于在该机折叠起并携带时,接口连接器113外露,因此存在着如因为静电,外部撞击所造成的破坏等因素,或者由于如灰尘之类的外来物的侵入所造成的接触不良,使内部电路毁坏的一些问题。此外,由于PC卡部件105厚度薄,存在着携带时被破损的很大可能性。
现在,对本发明的折叠式数据通信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图2,3,4A和4B,对该机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2所示的折叠式数据通信机中,插入信息处理器的扩大的槽(未画出)中的槽插入件2,通过轴34,可转动地与机身3联在一起。
该联接可如图3所示,采用将穿过在机身的侧面上的孔21a和21b的轴34的两侧面保持在在槽插入件3的机身安装部件上构成的长条形凹槽12a和11a之间的方法形成。该联结可采用铰链结构的方法形成。
最好,在槽插入件2和机身3折叠时,它们能互相重叠在一起,并能在当展开时至少是水平的范围内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203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