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作抗微生物剂的酸化亚硝酸盐无效
申请号: | 95192199.1 | 申请日: | 1995-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484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3-05 |
发明(设计)人: | N·本杰明;H·多吉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伯丁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3/00 | 分类号: | A61K33/00;A61K47/1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闽 |
地址: | 英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作 抗微生物剂 酸化 亚硝酸盐 | ||
本发明涉及用作抗微生物剂的酸化亚硝酸盐。
虽然使用亚硝酸盐作为食品防腐剂已多年,但一直都未能阐明亚硝酸盐杀死微生物的机理。现在我们发现,当pH低于4时,低浓度的亚硝酸盐能有效地减少动物体上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数量。我们认为,哺乳动物是采用这种机理来消灭所吞食的微生物的。
人体中活跃的肠-唾液循环使硝酸盐连续流入口腔中,口腔中舌上的细菌能使硝酸盐迅速还原为亚硝酸盐。分泌唾液硝酸盐的效果是提供亚硝酸盐分解产生氮的氧化物的前体。
简言之,我们已发现,将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blicans)和细菌大肠肝菌(E.Coli)暴露于唾液亚硝酸盐及类似于胃中酸性条件环境中1小时,会使存活的菌依赖于剂量而减少。因此,明显可知,在口腔中、胃肠道中特别是胃肠道上部由酸化的亚硝酸盐产生的氮的氧化物和/或亚硝酸能防止微生物感染。
在口腔中,细菌能使硝酸盐很快还原为亚硝酸盐。一旦亚硝酸盐被吞入,则胃中的酸性条件会使亚硝酸盐质子化而形成亚硝酸(pKa约为3.5)。亚硝酸反过来分解形成氮的氧化物,如下所示。
由唾液腺活跃地将内源和食物中的硝酸盐浓缩,使其浓度比血浆中硝酸盐浓度高10倍多并将其分泌于唾液中。这样,唾液就会给胃肠道上部连续提供硝酸盐。口腔中硝酸盐向亚硝酸盐的转化很快,并且仅限于人的舌表面和鼠的舌后三分之一。
我们还不知道硝酸盐的这种肠-唾液间循环的作用是什么,但这有可能是胃酸本身并不总是足以消灭食入的众多微生物,唾液分泌硝酸盐及向亚硝酸盐的转化的主要作用是作为胃中氮的氧化物的前体,这些氮的氧化物会杀死所食入的微生物。
上述机理也适用于消灭皮肤上的微生物。例如脚癣。
我们已发现,惰性载体乳膏或软膏中浓度达4%的亚硝酸盐当与水杨酸这样的有机酸混合时,会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有效地杀死皮肤上的传染性生物体,包括真菌、酵母菌、细菌和病毒。由于氮的氧化物的释放,亚硝酸与酸的结合会在皮肤上引起轻微的红斑(红色)产生,但这不会引发严重的炎症。
上述机理也适用于对物品的消毒,如使用灭菌硝酸盐溶液对托牙进行消毒。有效消毒托牙的常规溶液由于主要含氯消毒剂,通常口感味道不好。亚硝酸盐和酸结合形成的灭菌溶液没有什么味道或根本没有味道。可以用同样方式对其它物品如隐形眼镜进行消毒。
胃肠炎一直是饲养猪及其它饲养动物的主要疾病。肠病原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尤其是那些带有K88抗原的)是主要因素。虽然胃酸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宿主防御体系,其能提供防御因食物引起感染的屏障,但这显然在预防生物体到达动物肠的较远端时是没有效用的。
因此,本发明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治疗细菌病、病毒病或真菌病的药剂形式,其包括:
药学上可接受的酸化剂,
药学上可接受的亚硝酸根离子源或其硝酸盐前体,以及
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稀释剂,其中酸化剂用来使应用环境pH值降至pH4以下。优选酸化剂为有机酸,例如水杨酸或抗坏血酸。亚硝酸根离子的前体可以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硝酸盐,在酶的作用下它们能转化为硝酸盐。
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稀释剂可以是惰性乳膏或软膏。本发明特别优选的形式中,酸化剂和亚硝酸根离子源或其前体分别处于所说乳膏或软膏中,在使用环境中将其混合释放出亚硝酸根离子。
也可将酸性组合物制成片剂或液体形式,用于给药。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消毒物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药学上可接受的酸化剂和药学上可接受的亚硝酸根离子源,
2)在与所说物品接触时,将该酸化剂与亚硝酸根离子源在液体载体或稀释剂中混合,使pH降至低于4,使所说消毒剂亚硝酸根离子消毒所述物品。
本发明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消毒剂组合物,包含药学上可接受的酸化剂,
药学上可接受的亚硝酸根离子源或其硝酸盐前体,
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稀释剂,其中酸化剂用来使用药环境pH值降至pH4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伯丁大学,未经阿伯丁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921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