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蕈类的培养方法及蕈类培养容器的收存袋无效
申请号: | 95195653.1 | 申请日: | 1995-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04C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0 |
发明(设计)人: | 伊藤俊治;岩崎博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培养 方法 容器 收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蕈类(きのこ類)的人工培养方法及附属于内装培养基的容器类而被使用的无纺织物及由无纺织物制成的收存袋。
[背景技术]
香菇、玉蕈、朴蕈、山毛榉蕈、平菇、舞蘑(面褐里白复叶状)、蘑菇等食用蕈类及灵芝等药用蕈类,可以经人工种蕈培养、菌丝体培养及蕈的栽培而生长并收获。
培养初期,中间种蕈、菌丝体可以种植在经适当选择的培养基上,适当地管理培养容器内的培养基的水分、温度、空气等,防止黑霉、木霉、根霉等的有害菌类侵入蕈培养基是很重要的。
上述蕈的菌丝体培养方法,基本上例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昭58-28212号揭示的那样,先把菌丝体移植用的培养基充填入合成树脂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的袋体容器内,用除菌滤布覆盖住袋体的上部充填口,杀菌或灭菌后,取下除菌滤布,再把种蕈接种到培养基上,再覆盖除菌滤布,把袋体放入培养室内进行培养。
这样,在培养中,培养基的透气是通过除菌滤布进行的。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昭62-11030号、特开平3-61477号、特开平5-328844号中揭示了一种培养容器,该培养容器在其充填口部以外的位置设有细孔、或设有用纸、无纺织物等做的通气窗。
在容器培养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容器内培养基上的杂菌繁殖问题。杂菌的蔓延导致蕈不能生长。
该杂菌的蔓延在蕈的菌丝体成长为盛势之前、即初期阶段尤其成为问题,在通常或不良环境下,导致产生3~15%左右的次品。往培养基接种种蕈时,虽然是在作了相应菌管理的接种室及培养室内进行,但是实际上上述两室都并非完全的无菌室,在室内仍有相当数量的杂菌浮游着。
容器培养中的杂菌蔓延繁殖问题,由于安装袋体容器的袋体充填口的除菌滤布而引起的情况最多。
把除菌滤布等覆盖在充填口上时,例如在容器类为袋体的情况下,采用纸制的除菌滤布、硬质塑料制的筒形体及上面穿设有若干个小孔的硬质塑料制的盖,在袋体开口部(入口部)的周缘外周穿过筒状体,将该周缘从筒状体的内侧翻折到外侧,用除菌滤布覆盖住开口部,再把盖子扣压嵌合在筒状体的外周,形成夹住翻折的袋体周边及除菌滤布周缘的状态。
夹在上述充填了培养基的袋体的筒状体与盖子之间的合成树脂制的袋体周缘和除菌滤布周边上,必然形成许多折皱,这些折皱使双方周缘之间形成约0.1~1.0mm的小间隙。其结果,虽然在袋体的充填口(入口部)封上了除菌滤布,但仍不能防止杂菌从这些间隙侵入培养基。因此,容器培养中,只覆盖除菌滤布的情况下,只有设置无菌环境下的接种室和培养室内才能避免杂菌侵入,因此,其费用是很高的。
本发明的课题是,在蕈类的容器培养法、特别是采用袋体的蕈类培养法中,减少杂菌从袋体的培养基充填口部及透气窗侵入。
本发明的另一课题是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装置,该装置特别在蕈的菌丝体袋体容器培养法中,能用简便的方法防止培养基的杂菌污染。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便的方法,该方法在蕈类的使用培养容器的人工培养法中,在包括种蕈的培养、菌丝体的培养的全过程中,能成本很低的装置,显著减少杂菌侵入培养基内,以及在培养基内蔓延。
[发明的揭示]
根据本发明,上述课题由下述的培养方法来解决的,即,基本上在蕈类的容器培养中,使用特定对蕈培养基透气的无纺织物材料,该特定无纺织物的平均表观密度为0.05~0.5g/cm3,透气性为10~500cc/cm2/sec。
本发明所用的无纺织物的透气性为10~500cc/cm2/sec,最好为30~300cc/cm2/sec。当透气性不足10cc/cm2/sec时,难以确保适合于菌丝体培养的环境条件,阻碍菌丝体的生长。当超过500cc/cm2/sec时,难以防止受周围杂菌的污染。透气性是用JIS-L-1096的富拉吉尔(フラジュ-ル)试验机测定的值。本发明所用无纺织物的平均表观密度为0.05~0.5g/cm3,最好为0.1~0.3g/cm3。当平均表观密度不足0.05g/cm3时,空隙大,过滤性能差,难以防止杂菌污染。当超过0.5g/cm3时,虽然过滤性能好,但透气性、柔软性、膨松性差、容易起皱,使筒状体与盖子的嵌合不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956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