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二合一水封地漏无效
申请号: | 95200160.8 | 申请日: | 1995-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216085Y | 公开(公告)日: | 1995-12-27 |
发明(设计)人: | 张京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京凯 |
主分类号: | E03C1/182 | 分类号: | E03C1/18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凤华 |
地址: | 10003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合一 水封 地漏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民用建筑家庭住房、饭店、宾馆中厨房、卫生间污水排放用地漏。
目前解决“跑冒滴漏”始终是建筑施工中的难题,而厨房、卫生间的漏水问题又是难中之难,在这些地方,有许多下水口要通过楼(地)面,通常情况下是一个下水口须于地面设置一个下水预留孔,而每一个下水预留孔都是漏水隐患,且施工难度大,为此建筑施工中需要尽可能的减少其预留孔,这不仅减少了漏水隐患,同时也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减轻施工难度。
目前厨房、卫生间的污水排放设施一般是这样设计的,即于楼(地)面下面安装二个三通和一个弯头,如附图1所示,其中(1)、(2)为三通,(3)为弯头,(4)为污水主排放管道,卫生间的脸盆(或厨房的洗菜盆)和抽水马桶的下水口分别与三通(1)、(2)的上口相接通完成其污水排放,而弯头(3)的上口则和设置在地面上的地漏的下水口相连通,以解决地面上积水的排放,这种地漏大都采用如附图2所示的普通型地漏,该地漏的水封(5)呈碗形反扣在地漏下水口之上,并与下水口下端的储水碗(6)之间形成一定空间,此空间可储水形成水封以防止下水道污水臭气上返,这种地漏由于其储水易干枯,不能有效地达到防止污水臭气上返的目的,而且清理时,用手抠出反扣于下水口上的水封(5),非常困难,又脏又臭,给使用者造成极大不便。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将脸盆(或洗菜盆)下水预留孔省掉,使它与设置在地面上的地漏下水预留孔合用,形成一种二合一水封地漏,这样,一个卫生间(厨房)便可以省掉一个下水预留孔,从而减少了预留孔造成的漏水隐患。同时,由于将脸盆(或洗菜盆)的下水口和置于地面上的地漏下水口合二为一,而减少了一个埋入地面下的三通,大大节省钢材和建筑材料,也大大减轻了施工难度。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以下述方案实现的,将普通型地漏的碗形水封(5)上端,即碗形开口的背端开一个圆孔并于圆孔上增设一个空心圆柱形水封颈,地漏篦子(7)设计为带有中心孔的镂空篦子,使用时,将篦子(7)的中心孔套在水封(5)的水封颈上,之后反扣在地漏下水口之上,水封颈上端部和脸盆(或洗菜盆)下的存水弯下口之间用软管连通,以完成脸盆(或洗菜盆)的污水排放,而地面上的积水则通过篦子(7)和水封(5)流入下水管道达到排放目的。由于脸盆(或洗菜盆)经常使用,水封(5)和储水碗(6)之间可保持经常有水,则下水管道的臭气不易上返。本实用新型清理时,只需握住水封(5)的水封颈上提,便可带出水封,进行清理、方便干净、易操作。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实施例。
附图1为现有技术中建筑施工污水排放示意图,(1)、(2)为埋入地面下面的三通,(3)弯头,(4)为污水主排放管道。附图2为普通型地漏结构示意图,(5)为水封,(6)为储水碗,(7)为地漏篦子。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及使用示意图,(5)为水封,(6)为储水碗,(7)为地漏篦子,(8)为软管,(9)为存水弯,(10)为喉箍。附图4为水封(5)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地漏篦子(7)的结构示意图,由图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封(5)为下部呈碗形,碗形开口背端开有一圆孔,圆孔上设置一个空心圆柱形水封颈,地漏篦子(7)为中间设有中心孔D2,并有一定厚度的圆片镂空篦子,使用时,将地漏篦子(7)的中心孔D2套在水封(5)的空心圆柱形水封颈上,下部呈碗形的水封(5)反扣在地漏下水口上,地漏篦子(7)自然落在置于下水管道上端的储水碗(6)上沿,将地漏盖住,水封颈上端套有软管(8),软管(8)另一端和置于其上方的脸盆(或洗菜盆)下的存水弯下口的下水管相连接,并分别用喉箍(10)固定住,脸盆(或洗菜盆)的污水通过存水弯(9)、软管(8),水封(5)直接流入主下水管道而排放,地面上的积水则通过镂空的地漏篦子(7)、水封(5)与储水碗(6)之间的空隙流入下出水口而被排放,该地漏在需要清理时,仅需将软管(8)上提,便可带出水封(5),方便,干净且易操作。
实施例,图4、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
水封(5):D3=75mm D4=32mm H1=55mm H2=60mm
地漏篦子:D2=50mm D1=110mm D5=144mm
垂直方向设有固定加强筋。
材料可用铸铁。
软管(8)可为橡胶或塑料软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京凯,未经张京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001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