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改变燃烧方向的高效蜂窝煤炉无效
申请号: | 95201676.1 | 申请日: | 1995-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215075Y | 公开(公告)日: | 1995-12-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军;李恒顺;吕书恩;郭长锁;贾广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海军 |
主分类号: | F24B1/183 | 分类号: | F24B1/183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耀光 |
地址: | 10220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变 燃烧 方向 高效 蜂窝 煤炉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民用炉技术领域,它涉及一种可改变燃烧方向的高效蜂窝煤炉,可用于采暖、炊事、烧水等。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家庭较普遍地安装使用新型的采暖炉,市场上也相继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炉具。在现有技术方面这些炉型基本上属于一般炉型。这些炉型的燃烧方式上看:占绝大多数的是正向燃烧,并且燃烧效果也不理想。正向燃烧中采用上加煤下点火方式,燃烧的煤在炉膛内由下向上燃烧,由于在燃烧的煤层上加新煤,就使新加入的煤迅速受热产生挥发成份CO、H2S、H2等气化物,产生的大量挥发物因为不经过燃烧区且不具备着火条件及点火温度,造成在炉膛上部设有燃烧就排出,从而冒出大量黑烟,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能源。现有少数反向燃烧的炉具一般是采用上点火燃烧方式,上部是火焰区,从下部加煤,由上向下逐层燃烧。这种类型的炉具存在的不足是:一般只能用一次点一次火,不能连续进行;从下部加煤上部清渣使炉具的结构比较复杂,并且操作使用不方便;不能炊事使用。从现有炉型在炉膛部位的吸热方式看:这些炉型的共同特征在于,炉衬外侧为一直筒状水套。炉衬制薄衬,使得炉温低、煤的燃烧不充分,炉衬制厚时,吸热效果差。既使直筒水套加的很高,换热效果也不理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可改变燃烧方向的高效蜂窝煤炉,可以方便地选择煤正向燃烧或反向燃烧,使煤燃烧充分又能获得很好的换热效果,排烟温度低,泄渣方便。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它是在原有的灶具上进行改进,本高效蜂窝煤炉包括炉体、隔热保温层、炉衬、炉膛、煤托、灰斗、排烟道,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炉膛框架、反向进风室、反向进风多孔门、反向进风道、反向排烟道、上水层、中水层、下水层和周围水层。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 本实用新型A-A剖面示意图。
图3 本实用新型B-B剖面示意图。
图4 本实用新型C向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可改变燃烧方向的高效蜂窝煤炉,包括炉体(35)、隔热保温层(34)、炉衬(19)、上炉室(4)、煤托(21)、灰斗(25)、一次炉口盖(1)、二次炉口盖(2)、二次炉口(3),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炉膛框架(16)、反向进风室(13)、反向进风多孔门(47)、反向进风道(27)、反向排烟道(46)、上水层(10)、中水层(14)、下水层(22)、周围水层(9),其中:
(1)炉膛框架(16)由四根吸热空心扁管(45)与四根吸热圆管(44)在同心圆内构成的炉膛框架的内圆是相同的,其直径与炉膛体(18)的外圆相同;
(2)在炉膛框架(16)上部设有中水层(14),中水层(14)的上部与吸热隔板(12)构成反向进风室(13),炉膛框架(16)下部设有下水层(22),炉膛框架(16)与下水层(22)间留出反向排烟进口(31),中水层(14)通过两根连接管与上水层(10)连通;
(3)反向进风室(13)上部的吸热隔板(12)又与上水层(10)构成增氧强化换热室(11),上水层(10)上设有二次炉口(3),在二次炉盖(2)的周围设有锅支脚(41);
(4)炉膛上口(50)之上设有按周围均匀径向分布的均气孔(15),在吸热隔板(12)上设有按轴向分布的均气孔(15),它与增氧强化换热室(11)相通;
(5)中水层(14)至一次炉口盖(1)之间的四周设有周围水层(9),中水层(14)和上水层(10)分别与周围水层连通;
(6)在下水层(22)上设有泄渣口(26),下水层(22)的下部是用U形隔板(28)隔成的U形反向进风道(27)和抽屉式封闭灰斗(25),在灰斗(25)外部的上面设有正向进风口(24)和反向三次给风口(23);
(7)灰斗(25)两侧设有反向进风多孔门(47),反向进风多孔门(47)上开有反向进风孔(49),它与U形反向进风道(27)连通,再通过反向进风管(36)与反向进风室(13)连通;
(8)在U形反向进风道(27)内还设有积污罐(30),积污罐(30)的上部接回水口(32),下方设有排污口(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海军,未经王海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016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预紧自锁柔性管接头
- 下一篇:一种安全蟑螂毒饵捕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