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电脑语音自动报警器无效
申请号: | 95202558.2 | 申请日: | 1995-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214016Y | 公开(公告)日: | 1995-11-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保定地区海德科技服务部 |
主分类号: | G08B7/06 | 分类号: | G08B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10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电脑 语音 自动 报警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电子报警器,特别用于电话机的电子报警。
目前,现有的各种电子报警器,其报警方式往往局限于现场(监控室)内的声光报警,且对监控线路断线故障引起的报警不能正确识别,而部分带有报警功能的电话机则需人工进行干预,不能自动完成整个报警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既能在现场声光报警,又能通过电话向远方用户实施报警的自动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
见图2、图3:该报警器由电源/监控板和主机板组成,其中:电源电路由芯片78L05、7805、7812、QZ组成,另外,IC11、IC13、K组成人工启动电路,传感启动电路由IC17、IZ15和传感器组成,主机板上的J1-1、J1-2、B、BG1、BG2、IC6构成接口网络,A1和LM567组成外线信号检测、译码电路,电话线上的三种信号:蜂音、忙音和回铃音经A1放大后到LM567锁相环音频译码器,LM567的3脚输入信号频率在其通带内,则8脚输出低电平,经过两个非门整形后到达8031的P3.4口;A2、A3、LPF1、LPF2、A5组成的双音多频拨号电路,由P1.1口输出双音多频高群方波信号经A2积分器后积分变成三角波,经低通滤波器XL-1滤除高次谐波后输出的纯正弦波信号送到加法器A5;双音多频的低群方波信号经A3积分、XL-1滤除高次谐波,也输出正弦波信号到A5,高低群信号经加法器A5相加、放大后送到B,并经B耦合到外线;LPF2、A4、BG3、RC组成报警语音形成电路,由8031的P1.4送出的数字报警语音信号经RC积分、A4隔离后形成的语音信号,经LPF2滤除高于3000HZ和低于300HZ的信号,形成接近原始话音的信号,经A5、B送到外线,脉冲信号电路由IC5、IC6、BG1、BG2组成,由P3.1送出的脉冲拨号信号经IC5驱动、IC6隔离,控制BG1、BG2的通或断,控制电路由IC5、J组成,P3.2送出高电平时,J吸合,外线与本机接通,P3.2送出低电平时,外线与本机断开,IC9、IC2、IC8、LM386组成声光报警电路。
声光报警电路中,当监控线路发生断电故障时,实施断线报警,此时8031CPU的CPU的P3.3送出高电平,禁止IC82工作,并使IC9的们4对P1.3选通,而由软件产生的“嘟·嘟·嘟”的警笛声由P3.0输出,经LM386功率放大后送扬声器发声,由P1.3送出的频率为2HZ的闪光信号通过IC9的门4去驱动LED闪烁,当发生警况时实施正常报警,此时,声光信号均由外电路产生,P3.3送出低电平,使IC8得电工作,由IC8产生的报警信号经LM386放大后送扬声器发声,P1.3送出高电平使IC9门3、4对由IC9门1、2组成的频率为4HZ的闪光信号选通,从而使LED发出频率为4HZ的闪光信号,完成声光报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各种电子报警器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①由微电脑控制,性能稳定可靠,误报漏报率低。
②能在现场(监控室)进行声光报警的同时,又可向远方电话用户实施语音报警,拨打电话无需人工干预,均在微处理器的控制下自动完成。
③能自动识别由监控线路断线引起的报警和真正发生警况时引起的报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原理框图
图2是电源/监控板的电路图
图3是主机板电路图
图4、图5是电平输出状态图
在图3中:8031为一片MCS-51系列中的单片机,其中:P1.0为P/T拨号方式选择;P1.1为双音多频高群信号出;P1.2为双音多频低群信号出;P1.3为断线报警灯光闪烁控制;P1.4为数字报警话音信号出;P1.6为断线/报警判别;P1.7为时钟走/停控制;P3.0为断线时报警声输出;P3.1为拨号脉冲出;P3.2为继电器J1通/断控制;P3.3为报警时警笛接通控制;P3.4为经译码后的线路信号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保定地区海德科技服务部,未经保定地区海德科技服务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025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