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湿控电源开关无效
申请号: | 95202740.2 | 申请日: | 1995-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224486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4-10 |
发明(设计)人: | 杨木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木林 |
主分类号: | H03K17/94 | 分类号: | H03K17/94 |
代理公司: | 湖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盛华 |
地址: | 436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源开关 | ||
本实用新型属电子领域,特别是一种湿控电源开关。
目前大部分湿控装置都无法对其工作范围上、下限预置和调整,并只能单向工作,即只能对湿度过高进行控制或者只能对湿度过低进行控制,均缺乏通用性,而且结构过于复杂。因此,现在很多场合对湿度的监控往往采用人工手动控制。由于手动控制的局限性,致使很多要求对湿度过高或过低进行控制的场所的湿度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完全处于失控的落后状况。这种现状影响了人们有关活动目的的实现,有时倒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预置湿度上、下限的、可根据对湿度要求的不同进行单向或双向控制的湿控电源开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湿控电源开关由电源输入部分,电源输出部分、控制电路和外壳组成,电源的输入部分与自动控制电路和输入端连接,电源的输出部分与自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其特征在于:自动控制电路由降压稳压电路1、信号转换及调整电路2、比较监控电路3、状态显示电路4、执行电路5、整流滤波电路6组成,降压稳压电路1的输出端分别与信号转换及调整电路2的输入端和整流滤波电路6的输入端连接,整流滤波电路6的输出端与比较监控电路3的IC(556)的4、10、14脚连接,降压稳压电路1的另一输出端与IC(556)的7、11脚连接,IC(556)的1、3脚之间,13、3脚之间分别接入一R6、W1串联支路和一R7、W2串联支路,并在3脚与降压稳压电路1的输出端之间接入电容C4,在11脚与降压稳压电路1的输出端之间接入一电容C5,构成比较监控电路3,降压稳压电路1的输出端与状态显示电路4、执行电路5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比较监控电路3与状态显示电路4、执行电路5的连接方式有以下3种:a、IC(556)的5、8、12脚分别与执行电路5的信号输入端和状态显示电路4输入端连接,9脚与状态显示电路4的另一信号输入端连接。b、IC(556)的9脚分别与执行电路5的信号输入端和状态显示电路4输入端连接,5、8、12脚与状态显示电路4的另一信号输入端连接。c、IC(556)的9脚、5、8、12脚和状态显示电路4的信号输入端、执行电路5的信号输入端和状态显示电路4另一输入端之间设置一个双刀双掷开关K。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以IC(556)为核心的控制电路,因此,本实用新型可根据要求对湿度的上、下限进行预置,可根据湿度进行单向或双向控制,以此实现对执行设备的控制,从而达到对湿度进行控制的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的实施例1的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的实施例2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的实施例3的电路图。
如图1、图2、图3所示,控制电路由降压稳压电路1、信号转换及调整电路2、比较监控电路3、状态显示电路4、执行电路5、整流滤波电路6组成。
降压稳压电路1由电阻R1、电容C1与电阻R2的并联、反极性串联的稳压二极管D1、D2这几部分依次串联而成。将整个串联部分按入电源点I、B之间,稳压效果是由接入A、B点之间的两个反向串联稳压二极管维持。R1为冲击保护电阻,C1为工作限流电容,R2为电容C1的放电电阻。在正负半周,稳压二极管D1、D2交替工作,从而在A、B点建立幅值稳定的交变电压,以为后续的相关部分提供稳定交变电压源。
整流滤波电路6由整流二极管D3与滤渡电容C2串联后接入控制电路的A、B点组成。交变电源经D3整流、C2滤波,形成的直流电源在D点建立起来。为后续的相关部分提供一直流工作电源。
信号转换及调整电路2由接在控制电路A、B点间的可调电阻W及湿敏电阻RH的串联支路、接在C、E点之间的整流二极管D4、按在E、B点电容C3与电阻R5的并联支路构成。串联支路中,因随环境湿度变化而发生阻值变化,从而C点的交变电压亦随环境湿度变化。C点的交变电压经D4整流,C3与R5滤波后,在E、B点间建立起一个随环境湿度而变化的单极性电压信号。该部分即完成将环境湿度信号转换成与之对应的电压信号,并通过对电位器W的预置使电压信号按设置需要的范围变化,为后面的比较监控电路3建立一个适用的对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木林,未经杨木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027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