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保温隔热焖煮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5212039.9 | 申请日: | 1995-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220213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2-21 |
发明(设计)人: | 陈昭仁;陈昭诚;陈昭仪;陈昭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昭仁;陈昭诚;陈昭仪;陈昭明 |
主分类号: | A47J36/36 | 分类号: | A47J36/36 |
代理公司: | 首都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兰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温 隔热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保温隔热焖煮装置的设计,尤其是将食物原料与水置于内锅中加热至沸腾,并依食物性质保持适当短时间沸腾后,立即复上内盖,置于具有高效隔热性的隔热保温容器中,依靠内锅及食物中的潜热量将食物焖熟的烹饪作业所使用的保温隔焖煮装置。
关于上述保温隔热焖煮装置,本申请人等曾于1993年11月29日提出专利申请,申请号为93247336.9。该申请提出之后,设计人等仍继续对该保温隔热焖煮装置进行研究,以便提高焖煮效率,节省更多能源及进一步缩短作业时间。后来,有日商日本酸素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一种由不锈钢制成的内锅及保温体所构成的焖煮锅。该保温体由双层金属(不锈钢)组成,并将其间隙抽成真空所构成。基本上,该种焖煮锅也具有焖煮烹饪的功效,但是它的制造不易,成本昂贵。其次,该产品系由双层不锈钢板所构成(中间抽成真空),所以保温体内的热量容易传导至不锈钢外层,致使热量容易失散,且容易因碰撞而龟裂,因而失去真空保温能力。后来,又有人制成类似构成的保温焖煮装置,但其保温效果甚低(100℃沸水1小时降为86℃,6小时降为58℃),说明其技术构成仍属初浅,功效远未达到一般热水瓶的程度,因此,未能收到高度节省能源的功效与减少家务劳动时间的功效。
根据设计人等长期实验的经验,发现要高效率地达到焖煮的目的,除了加热煮沸必须充分外,焖煮装置的隔热保温性能必须与热水瓶相当或接近,也就是说,100℃沸水(3,000cc),1小时后仍能保持约95℃,经24小时后仍能至少保持约50℃(室温24℃)。
然而,众所周知,热水瓶隔热保温功能虽佳,却大部分均为玻璃制成,有易破,不耐搬移、震动,成本高,碎片易伤人……等种种缺点,故并不适于作为焖煮用具。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具有高度隔热保温性能而且确能有效地达到焖煮目的的保温隔热焖煮装置,它具有100℃沸水1小时仍保持95℃以上,24小时仍维持在50℃左右的优异隔热保温性能,可将食物原料与水置于内锅中加热至沸腾,并依食物性质保持适当短时间沸腾后,立即覆上内盖,置于隔热保温容器中,覆上隔热性外盖,依靠内锅食物中的潜热量将食物有效焖熟。该焖煮装置由:具有隔热保温效能的保温容器1;用以气密地覆盖于保温容器的开口、且具有隔热保温效能的外盖20;用以盛装食物原料与水、可自由收容于保温器1内的内锅13;及用于覆盖内锅13开口的内盖17所构成,其特征是:该保温容器的内壳3至少与外壳2保持5~100mm间隔,同时内外壳之间的空间填充隔热材料5;外盖则由上盖体23、与上盖体23至少保持5~70mm间隔地装设于该上盖体23下面的下盖板24、及填充于上盖体23与下盖板24之间的隔热性材料5所构成。
此外,该保温容器1于开口内侧形成有肩部,内锅13上缘向外突,设有凸缘14,该内锅13及内盖17靠该凸缘14搭置于保温容器1的肩部而收容悬置于保温容器1内,使内锅13的侧壁与保温容器1的内壳3的侧壁之间以及外盖20的下盖板24与内锅13的内盖17之间均保持隔开状态。
还有,上述外盖20的下盖板24周缘上下面设有低热传导性的软质隔热垫27(硅橡胶等耐热材料制成),以减少下盖板24的热量传递至上盖体23,且增加下盖板24对保温容器1的接触气密性。
再者,上述隔热保温容器1的肩部上设有低热传导性隔热垫27,用以使内锅13的热量不致经由凸缘14而传递至保温器1而逸散至大气中。
用具有上述构成的焖煮装置来煮饭、稀饭、肉类、豆类及各种菜肴时,由于自内锅传递至保温器的热损失极少,保温容器本身又具备优良的隔热保温效能,因此,只要将食物置于内锅中经短时间的沸腾后,再置入保温容器内予以覆盖,即可使食物充分焖熟至所期望的状态。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温隔热焖煮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图1的纵剖面图;图4为图3的重要部分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温隔热焖煮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温隔热焖煮装置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其中纵坐标代表温度(℃),横坐标代表时间(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昭仁;陈昭诚;陈昭仪;陈昭明,未经陈昭仁;陈昭诚;陈昭仪;陈昭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120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