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充气式救生带无效
申请号: | 95212134.4 | 申请日: | 1995-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259355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8-13 |
发明(设计)人: | 何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立刚 |
主分类号: | B63C9/15 | 分类号: | B63C9/15 |
代理公司: |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褚治宝,孟庆繁 |
地址: | 430063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式 救生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游泳或水上作业人员使用的救生装置。现有的救生设备如救生衣、救生圈,一般是固态状,或是在入水前预先进行充气,因此体积较大,给正常游泳或作业带来不便。中国专利ZL93200081.9公开了一种手动和自动并用充气式救生器,主要特征是阀门有两套控制机构,但存在下述缺点:支撑体材料遇水变软溶化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起作用,且溶化物对水产生污染;该救生器属机械传动,在水中反复使用,部件免不了生锈,易导致失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携带方便,控制简单,安全可靠的充气式救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充气式救生装置由手控气体发生器7、气带10等部件组成。另外,加上自控气体发生器26、充气导管17则具有手控、自控两种功能。
手控气体发生器7设有带有水囊头3和水14的水囊开关1,可供水囊头3插入的水囊开关塞2与水囊开关塞孔13、排气孔塞5与排气塞孔6、两端端面开有充气孔9、两端外部有凹槽8、内装有遇水可产生气体的化合物12;气带10两头外套小胶圈11,气带10两端通过小胶圈11固紧在手控气体发生器7两端凹槽8的相应位置上;自控气体发生器26一侧设有塞孔18与中间可供充气导管17穿入的塞子19,上部设有开口21与阀门22和开口23与阀门25组成的球形腔,其下部的气室内装有遇水可产生气体的化合物,另一侧设有供戴在头上用的大胶圈24;充气导管17一端带有水14的气管头15穿过可与排气孔6匹配的塞子16。
充气式救生带实现手控救生工作过程是这样的:使用由排气孔6向手控气体发生器7内加入适量的遇水可产生气体的化合物12,例如碳化钙(CaC2),然后用排气孔塞子5塞紧排气塞孔6,再将贮有水14的水囊开关1的水囊头3穿过水囊开关塞2一起塞紧水囊开关塞孔13,通过小胶圈11使二者固紧。然后将气带10套在使用者腰间或腋下。水囊开关1的口部在通常状态下是关闭的,当使用者需要使用气带10救生时,就立即用手捏压水囊开关1,使水囊开关1中的水射入手控气体发生器7腔内,这样遇水发生气体的化合物1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例如碳化钙(CaC2)遇水发生的化学反应式为:
充气式救生带实现自控救生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将自控气体发生器26所携带的充气导管17上所设的塞子16连同充气导管头15一起塞入排气孔6,并把自控气体发生器26通过大胶圈24戴在使用者头上,气带10套在使用者腰间或腋下。当使用者头部沉入水中时,水依次自动触开阀门22和25,进入自控气体发生器下部的气室内,与遇水产生气体的化合物12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气体。气体一方面反向关闭阀门25和22,另一方面进入气体导管17,挤压气体导管头发15内的水14进入手控气体发生器7内,气体导管头15当其中的水被压出后自动关闭,而压出的水14与化合物12发生反应产生气体,该气体进入气带10内,使气带10膨胀鼓起,从而把沉入水中的人体上身托出水面,达到救生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手控或自控发生器体积小,气带为带状,在不进行救生时,系在腰间或腋下,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因气带内的气体由化学反应产生,得气快,救生及时,所以使用极为方便、安全、可靠。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取材广泛,成本低廉,实为游泳者或水上作业者的理想救生工具。
图1:充气式救生带总体图
图2:自控气体发生器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立刚,未经何立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121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